新華網: 跟著“鬼王”巡街—記者親歷香港盂蘭勝會

Source: 新華網香港 Xinhua | Published: 09 Aug 2014

新華網:跟著“鬼王”巡街—記者親歷香港盂蘭勝會

8月9日 記者:王欣

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國際大都市,和鬼魂有關的節日,有西方的萬聖節,也有中國的盂蘭節。農曆七月十五是盂蘭節正日,而由農曆七月初連續舉辦整月的盂蘭勝會更體現了香港人對祖先和逝者的尊敬。

此時來香港,肯定會被各區大大小小臨時搭建起來的五彩竹棚所吸引。每個竹棚上赫然掛著“盂蘭勝會”四個字。在這彈丸之地,有超過100場盂蘭勝會正在各區隆重上演。

農曆七月初,香港一間從事本土文化旅遊的旅行社“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帶著新華社記者一同走訪位於香港港島東的筲箕灣區盂蘭勝會現場。

“盂蘭勝會,把它想像成一個人、神、鬼的嘉年華,你就明白了整件事。看似和神鬼有關,其實是後人在表達孝道。”陳智遠說,香港的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湧、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均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其中內容最豐富的可數盂蘭勝會。

走進盂蘭勝會會場,一陣陣燒灼的檀香味撲鼻而來,在搭建整齊的香壇前,不少市民虔誠地祭拜神像和祖先。陳智遠告訴記者,一場盂蘭勝會的基本結構有神棚、祖先棚、戲臺、鬼王、幡旗等元素。

他說,神棚就是神壇,開壇時,人們到附近廟宇請來神像,再將神像擺進神壇,接著在神壇對面搭起戲臺,上演“神功戲”給神看,其實也娛樂了市民。

另外,祖先棚即“鬼棚”是用來擺放這個區的先人靈位,“後人捐了錢,就可以將其先人靈位放進此棚,等於給祖先買了‘入場券’,讓祖先們也能參加這場盂蘭勝會。”陳智遠說。

記者在入場處還見到4米多高的幡燈,“幡燈用來招魂,舉什麼幡,就招什麼鬼。”陳智遠說。

再向會場內走,就見到一班道士在燈火通明的棚子裡誦經。據介紹,這是在安撫各路靈魂。最後,記者一睹“鬼王”真身:面目凶煞、肚皮高高挺起的鬼王,身著貼著精緻金紙的“衣衫”,足足有一層樓那麼高。

“‘鬼王’就是大士王,傳說是觀音的化身,你看他的肚皮上還放著一尊觀音像呢。”陳智遠說,“鬼王”就像一個監督盂蘭勝會的員警,作用是震懾那些前來搗亂的惡鬼們。記者聽後,頓覺“鬼王”親切起來。

晚上八點半,主辦此次盂蘭勝會的筲箕灣南安坊坊眾會十餘名工作人員在一名道士引領下,將“鬼王”請了出來,大家七手八腳地把巨型“鬼王”請到會場中央,前來參觀的市民們紛紛和“鬼王”合影留念。

就這樣,一名道長在前念經引路,幾名工作人員推著“鬼王”開始巡街。記者還看到兩名拖著米袋的婦女在前撒米和綠豆等穀物。她們告訴記者,這些都是給遊蕩在街上的孤魂野鬼吃的,正所謂“分衣施食”。

一路上,記者緊跟“鬼王”的巡遊路線,不少巴士和私家車都放慢速度,讓“鬼王”先過馬路。巡遊回到終點,人們爭相從“鬼王”身上揭下據說可保佑平安的金貼紙。最後一步,則是送“鬼王”進“化寶爐”燒掉,就算把“鬼王”送走了。

張華勝說,盂蘭勝會吸引的不僅是老一輩香港人,其實宣揚的是一種孝道,很多年輕人也來參加,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之情。筲箕灣的盂蘭勝會已經舉辦70年,作為香港極具民間文化傳統特色的勝會,成為香港人一項重要而普及的民俗活動。

原文連結:https://news.xinhuanet.com/gangao/2014-08/09/c_1112006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