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探險、手繪地圖、另類旅遊,他們這樣留住消逝的老香港

Source: 端傳媒 | Published: 23 Apr 2017

「爬進這些建築有時候是不合法的,但將這些老建築藏起來,完全不讓公眾了解,也是另一種犯罪。」

香港西北角元朗,地鐵站附近的村落中,一座90年歷史的西式大宅藏在荒草堆中,數十年未經修繕,老樹根長入牆身,四周的圍牆都被拆了,剩下孤零零一面牌坊。

幾名年輕人黑布蒙臉,避開村民視線,躡手躡腳爬進大宅。這座古宅建於1927年,樓高兩層,鏤空圍欄精細優雅,粉紅色牆身別具格調,走上天台,撥開人一般高的野草,還見一個拱頂的西式涼亭。

蒙臉人用相機和360度攝影機拍下大宅內外,最後還出動了航拍機器。他們不是盜賊,也不是滋事破壞者,而是 HK Urbex 城市探險隊的成員。與世界各地熱愛城市探險的人一樣,他們爬牆穿洞,探索城市中不為人知的廢墟,稍微不同的是,他們想在探險之餘,完整紀錄香港老建築的面貌,為歷史留一份存檔。

「我們承認,爬進這些建築有時候是不合法的,但將這些老建築藏起來,完全不讓公眾了解,也是另一種犯罪。」HK Urbex 成員 Ghost 對端傳媒記者表示,為了保護個人,探險隊成員全部採取化名。

近年香港本土保育思潮漸長,民間社會湧現各種努力,去紀錄和推廣消逝中的香港特色,除 HK Urbex 以外,還有團體嘗試推出包含手繪地圖的另類旅遊 APP 、開創文化旅遊團,甚至運用民間力量,重新發現和保育一座老建築。

人們只看到一面牆,不知道牆後面是什麼

最初探險廢墟的時候,HK Urbex 的成員對古蹟保育沒什麼概念。主創成員 Ghost 和 Echo Delta 都從事媒體業,一次報導亞洲電視歷史時,闖進了位於西貢蠔涌的亞視舊片廠,感覺非常震撼,這片廠房佔地三萬呎,至今荒廢12年。

「沒想到在香港,也有這麼大一片地方是荒廢了的。」Echo Delta說。從此每個週末,他都和 Ghost 一起去探索香港不為人知的荒廢之地,並將照片、視頻放到網上與市民分享。在一段有關失事沉船的視頻在網上流傳極廣之後,他們開始設立Facebook 專頁。 自2013年起,他們探險過廢棄的軍營、古宅、醫院、防空洞、皇都戲院、維多利亞監獄等42處廢墟,這些建築部分屬政府所有,但更多的屬於私人業權,但無論屬性如何,絕大多數都圍起高牆或圍欄,甚至有保安看守。

「人們從來不知道裏面是什麼樣子,只看到一面牆,但不知道牆裏面是什麼。」Ghost 說,他們後來越希望記錄牆裏面的樣子,讓市民了解:「我們經常要翻牆,爬高處,被趕、被罵是經常的。」

然而,兩年過去,他們發現許多曾經探險過的地方慢慢面目全非:皇后軍營和啟德機場警署已經拆毀、維多利亞監獄正在進行重建保育,而更多的古蹟,則面臨日久失修的狀態。

「我們去過的地方,大約1/3都已經拆毀了,還有很多在活化,好像我們去拍攝記錄的速度都要趕不上變化的速度。」Ghost 說。不久之前,他們剛剛探險過擁有82年歷史、長久荒廢的虎豹別墅,拍攝後不久,活化工程就開始了,「誰知道活化之後那裏是什麼樣子?但至少他們在工程之前記錄下它的樣子。」

根據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資料,香港目前共有114項法定古蹟,政府嚴禁對這些建築作任何改動;此外,還有1444座、分一至三級評定的歷史建築,然而,針對這些建築,並沒有任何法定強制政策,這些建築中大約70%屬於私人業權,改動和拆卸完全取決於私人業主。

Ghost 表示,探險隊最初的成立純粹出於好奇和刺激,後來越發意識到,要系統記錄這些古蹟。

「你去一些老建築,會感受到他們建造的方式是更用心和細心的,你在其中可以聞到歷史的味道,不像現在他們打造商場或星巴克的方式,一切都很快,標準流程的,」Ghost 說,這些老建築裏,藏著香港過去的故事和身份認同:「去保護這些建築,就保存了香港的身份認同。」

重拾香港已經存在卻被人忽視的角落

當這些蒙臉年輕人以秘密探險、拍攝記錄的方式留住老香港時,另一些團隊也正在進行不一樣的嘗試。

來自荷蘭的城市規劃師 Ester van Steekelenburg 於2016年12年初正式推出一款APP iDiscover Hong Kong City Walks,提供香港本地文化遊的路線圖,地圖上的地點全由她和同事一起落區調查發掘,再交由設計師手繪。

「我沒辦法像本地人一樣講故事,所以我就一遍一遍地問:為什麼?我會問,哪個廟我應該去?哪個廟和其他不一樣?」Steekelenburg 說,她希望這個APP能為遊客,甚至是本地市民「重拾香港已經存在卻被人忽視的角落」。目前,APP提供深水埗、香港仔、灣仔、上環、西貢和九龍城等六個區的路線圖,路線圖中包含歷史建築、獨特習俗、獨立小店等。

Steekelenburg 於 1997年移居香港,最初在房地產業工作,她一直對文化遺產和保育工作懷有熱忱,但卻發現在商界中,自己的理想難以施展。

2010年,她創辦了社會企業 Urban Discovery ,最初在香港舉辦 “amazing race”,邀請不同企業組隊參與比拼,在同一區內完成任務,探索香港特色,但後來,她更希望將這些獨特之處與更多市民分享,2014年,開始設計文化旅遊地圖。

Steekelenburg 希望,他們所設計的APP不僅僅被遊客使用,也能讓本地市民重新發現自己所在的城市。「在九龍城,曾經有本地人過來告訴我:我探索了我自己的城市中以前我不知道的地方。」這是讓 Steekelenburg 最感動的。

這幾年,倡導文化旅遊的公司活現香港(Walk In Hong Kong)也在做相似的嘗試,他們不是提供路線圖,而是直接舉辦小型的本土旅遊團,將遊客從傳統的購物旅遊路線中抽身出來,走進油麻地百年歷史的果欄、跑馬地的墳場、北角一間手縫繡花鞋的老店、油麻地的舊式歌舞廳等。

「我很喜歡旅遊,但一直覺得香港提供給遊客的體驗不夠正,體驗都很雷同,不夠獨特。」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對端傳媒表示。他曾任職食物及衛生局政治助理,也是一名旅遊達人,創業辦活現香港,他說是希望提供一個獨特的、體驗不可取代的香港旅遊產品。

包括陳智遠在內,活現香港目前有三名全職員工,開發了20多款本地旅遊團,收費從每人150元到500多元不等。每開發一個旅遊團之前,工作人員都會花大量時間去閱讀書籍、查找檔案,甚至找居民了解社區故事和歷史等,再整理出一個老社區中的獨特故事。

「我們帶遊客去的地方一定要符合幾個條件:獨特、不可被取代的;真實的、不是造假的;還有就是,有趣的,好玩的。」陳智遠說,透過這些另類旅遊團,他希望為參與者講述一個獨特的香港故事。

鼓起勇氣,翻過圍欄,會發現裏面有不一樣的東西

不過,旅遊團推廣兩年多之後,陳智遠發現,他們常常帶遊客參觀的一座老建築——北角的皇都戲院正面臨拆遷危機。那是2016年年初,消息指出,有地產商正準備收購這座有65年歷史的老戲院,意味著老建築很可能被拆毀,活現香港隨後投入對皇都戲院的保育工作之中。

「其實這不是我們的本業,但我們的同事對這個戲院很有感情,就開始做了。」陳智遠說,他們和長春社等保育組織一同,促請古物諮詢委員會將皇都戲院評為至少一級歷史建築,但這個評級過程持續一年之久。

活現香港發現,古物諮詢委員會的評審依據隨意,不傾聽民間聲音,也不願意了解民間蒐集的鑑定資料,是一個極為封閉的評審制度。「這讓市民如何相信你的評審?」陳智遠說,經過一年博弈,儘管皇都戲院最終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但仍然不是法定古蹟,目前有傳新世界集團正大量收購業權,拆遷危機仍未解除。

在陳智遠看來,要真正保育老建築是一個艱巨的項目,必須要為老建築提供一個良好的商業模式,從而為發展商帶來保育誘因;改善政府保育政策;讓民間形成對古蹟和本土文化的重視等。

作為一家小型的旅遊企業,活現香港目前難以持續投入倡議保育的工作,但正考慮每月從盈利中撥款,支援設立信託基金,並在一些古蹟面臨拆遷危機之時,嘗試鼓勵社會有心人出手購買古蹟。

而在 Ester van Steekelenburg 看來,社會企業 Urban Discovery 並不致力於改變整個社會的遊戲規則,而是希望在日常的社區中慢慢引發改變。「希望街坊鄰居環顧四周時,能對自己的社區感到驕傲,希望不同語言和不同世代的更多人,在經過時走入這些(程式推薦的)地點,去感受。」

HK Urbex城市探險隊 目前有八名成員,全都義務投入,Ghost 表示,他們不計畫向商業方向發展,而希望探險隊就像一個興趣小組,用業餘的時間做喜歡的事情,並與公眾分享。

「我們做的事情其實是不斷打破邊界,有時候你看到一個圍欄,可能覺得不應該走進去,但如果鼓起勇氣,翻過圍欄,就會發現裏面有不一樣的東西,」Ghost說,他們最希望人們看了他們的視頻之後,「不要僅僅留在城市的商場裏,而是嘗試離開自己的安全區,去看看不一樣的東西。」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