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之聲:《你好!香港》豐富多元的香港民俗與文化

Source: 重慶之聲 | Published: 28 Sep 2015

你好!香港

第三集:豐富多元的香港民俗與文化

(首播時間:2015.09.28   早上8點半到9點)

Audio Link: 《重慶之聲》

[出:你好香港總版頭]

(香港臨海,重慶靠江;

兩座城市相隔千里,卻有著諸多相似的元素。

無論是那山水共生的景象,還是高樓林立的繁華街頭,

都如同孿生城市一般。

從7月開始,2015年每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

我們都將推出一集有關香港的特別報導。

重慶之聲特派記者親赴香港,用心感受當地的美景、美食、文化、創意,

為您呈現一個多元而立體的香港。 )

 

[出:文化篇版頭]

(歡迎收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重慶聯絡處與FM96.8重慶之聲

聯合製作的《你好!香港》專題廣播節目。

您現在收聽的是第三集《豐富多元的香港民俗與文化》。 )

提起香港,好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購物”、“美食”等標籤,豐富多元的香港民俗與文化卻常常被忽略。

端午時節,大澳龍舟遊湧精彩登場,鼓點陣陣、吶喊聲聲,水花飛濺、百舸爭流。農曆七月,香港不同地區都舉辦盂蘭勝會,琳瑯滿目的花燈香燭,色彩繽紛的戲棚神壇,有如民俗嘉年華。待到中秋,最具特色的當屬銅鑼灣大坑舞火龍。龍骨用藤條、麻繩製作,外面捆綁珍珠草,龍身插滿點燃的長壽香,冒著煙霧、閃著火光遊走街巷。可以說,一年到頭,香港都有精彩紛呈的民俗節慶和文化活動。

 

今年5月下旬,重慶之聲採訪組一行來到香港,正趕上在離島長洲舉行傳承上百年的民間節慶—-太平清醮。 “醮”是祭神的意思,是古代百姓對天上神佛的庇護表示感謝或祈求平安而舉行的隆重祭典。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這天,長洲太平清醮迎來重頭戲—-“飄色巡遊”。

 

[出:鑼鼓聲,壓混]

下午兩點,“飄色巡遊”正式開始。各街坊、社團和體育會組成的隊伍抬著神像、扛著旗幟、舞著麒麟或獅子沿長洲島主要街道巡遊,數以萬計的遊客在街道兩邊圍了好幾層。

 

[出:熱烈鑼鼓聲,壓混]

最吸引眼球的“飄色”隊伍過來了。只見色台上凌空飄起一個個扮相俊俏、氣定神閒的神話英雄、歷史人物或針砭時弊的政治角色,騰雲駕霧般的感覺令人驚嘆:比如,少數民族少女站在一隻撥浪鼓上面;扮作運動員的小姑娘立在一隻乒乓球拍頂端;懷舊打扮的摩登女郎單腳站在老式電話上……而在她們下方手持這些道具的,是另一個不滿10歲的小朋友。

第一次看到“飄色”,很多人驚嘆並納悶:為什麼孩子們可以站在小小的道具上面幾個小時,飄然欲飛、凌空而不倒?參與“飄色巡遊”的長洲中興街街坊值理會主席梁國明告訴記者,

 

[出:梁國明錄音壓混]

梁主席介紹,“飄色”最關鍵的部分是用一根細如手指的鋼條作為支架,用它穿過被掏空的道具或者飾物。細小的鋼條不僅要支撐一個小孩的重量,而且重心不能傾斜,非常講究力學原理。而上面的小朋友其實是坐在一個小凳子上面,用服裝和道具掩蓋好之後,看起來好像是站立的。所以,這些小小的道具其實只起裝飾作用,不承受任何力量;而下面的小朋友,也並非真正托舉著這些道具和上面的小朋友。

 

[出:遊客錄音]

(奧地利遊客[英語,配普通話旁白]:我非常喜歡這個活動和亞洲的其他民俗文化。我喜歡孩子們參加的飄色巡遊環節,還有舞龍,太有意思了!)

(元朗遊客:比我們以前在電視上看的效果好。這樣的民俗活動應該保留,每年都要舉行。)

 

第一次看“飄色”的遊客驚訝不已。但即便知道了其中的奧秘,你也會被小朋友們的熱情深深打動。

[出:林睿錄音]

(我叫林睿,今年5歲。我扮演的是武則天。)

小姑娘林睿身高108厘米,體重15公斤,勇敢大方,正是“飄色”的理想人選。只見她一襲紅色華服,頭戴金色鳳冠,微笑著頻頻搖手,頗有母儀天下的風範。

 

參與“飄色巡遊”,對於熱愛家鄉文化的長洲人來說是一大驕傲。儘管從開始準備到巡遊結束,差不多需要5、6個小時,但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極佳的林睿始終保持著良好狀態。林爸爸說,

[出:採訪對話錄音]

(林爸爸:我們最怕小孩子在巡遊的時候會生氣、發脾氣,這樣會很難控制。因為

一般來說5月份天氣都比較悶熱。最主要讓她保持心情開朗,鼓勵她說:有很多人看著你哦,要微笑、揮手。 )

(記者:她幾個小時裡面沒有很煩躁、沒有覺得很熱嗎?)

(林爸爸:完全沒有。因為之前她媽媽跟她說,不要輕易答應人家,如果答應了就要堅持到底。)
林爸爸告訴記者,他的父母都是長洲人。儘管很多像他們這樣的年輕一代已經離開長洲到市區工作和生活,但他們從不曾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裡,傳統在哪裡。當他們知道“飄色巡遊”需要幫忙,就二話不說帶著全家人趕回來了。

太平清醮最根本的文化意義在於人與社區的結合,這個傳統每年都堅持著,不斷增強長洲居民對自身文化與身份的認同。

[出:林爸爸錄音]

(我覺得參加這個活動對於小孩子是一個挺難得的經驗,考驗一下嘛。之前她哥哥參加過兩年,她覺得哥哥能做得到,她也做得到,哥哥也會鼓勵她。)

 

長洲太平清醮又名“包山節”,顧名思義,“平安包”是主角。你是不是想到了動畫片裡,麥兜到長洲拜師學習“搶包山”的經典鏡頭?北帝廟前,矗立著用竹棚搭成、掛滿“平安包”的“包山”。一聲號令,參賽者飛速爬上“包山”。在傳統上,摘的包子越多,福氣就越大。哦,對了,您別忘了買幾個真正的“平安包”嚐嚐,豆沙、蓮蓉、麻蓉餡的最受歡迎。

 

[出:片花—-宗教信仰]

(香港人深厚的精神信仰體現於日常生活之中。行走在香港街頭,你既能看到隱身繁華都市的莊嚴、肅穆的廟宇和教堂,也會看見有些店鋪門前擺放著用來祭祀、祈福的物品。而最獨特之處就是,儘管某些宗教信仰在香港特別盛行,但這個多元化的城市仍然展現出其兼容並蓄的特質—-每一個人,無論信仰的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又或是基督教等等,都可以在這個城市​​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淨土。)

[出:文化篇版頭]

(歡迎收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重慶聯絡處與FM96.8重慶之聲

聯合製作的《你好!香港》專題廣播節目。

您現在收聽的是第三集《豐富多元的香港民俗與文化》。 )

坐落在大嶼山西部的大澳,是香港最著名的漁村,因其獨特的水鄉風情,享有“東方威尼斯”的美名。離開店鋪林立的大澳街市,穿過一排排水上“棚屋”,沿著海邊的石仔埗街一直往西走。低矮民居的房前屋後晾曬著鹹魚;幾十個裝滿蝦醬的大桶放在路邊發酵,空氣中瀰漫著濃烈的鹹蝦味;腿腳靈活的婆婆把滿滿一筲箕鋪滿紅柿子一樣的蛋黃放在烈日下暴晒,製作“生曬鹹蛋黃”。

 

來到石仔埗街的盡頭,爬上樹蔭濃密的斜坡,只見兩層樓高、具有濃郁殖民地色彩的純白色建築掩映在綠樹之間,這便是有著超過110年曆史的舊大澳警署。面朝藍色大海,背靠青翠山丘的歷史建築,就像當年駐守在這裡的水警,英氣勃發地抗擊海盜,保衛著小漁村的安寧。

警署於十多年前關閉之後,被納入“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改造成現在的大澳文物酒店。改造過程中,設計人員深思熟慮每一個細節,留下大砲、探射燈、看守塔、儲物室等特色,最大限度地保留這座珍貴建築的基本風格。改造後的酒店有中西合璧的建築元素,包括中式瓦屋頂、木製平開窗、花崗岩石階以及法式落地雙扇玻璃門等等。而精緻的拱形大門、壁爐及主附樓之間的連橋,則突顯了20世紀初的歐式建築風格。

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有限公司大澳文物項目工作人員錢凱珊說,

 

[出:錢凱珊錄音]

(我們希望保存酒店原來的面貌,所以我們在裝修的時候盡量把所有的東西都留存下來,不會有大的改動。而且它本身有很多故事和更多歷史價值在裡面。)

 

在大澳文物酒店內,幾乎一事一物都有故事可尋:文物探知中心由原來的報案室改建,不僅保留著維持原樣的拘留室,還存有珍貴圖片和影像資料。九間舒適雅緻又各具特色的客房,分別以大澳​​景點、舊大澳警署的官階以及水警輪命名。比如,“將軍石”的名字源於大嶼山的地標之一;“寶珠潭”令人回憶起昔日大澳的珍珠漁業和民間傳說,這個房間曾是警員的夜間值班室。

舊大澳警署原本供警員晾曬衣物的天台,經過改造變成了摩登又典雅的餐廳。玻璃屋頂和落地玻璃窗的採光設計,不僅環保,也令賓客可以一邊品嚐佳餚,一邊遠眺海景。餐廳同時還是公共藝術空間,為本地藝術家提供交流的平台。

為將酒店與漁村特色有機融合,餐廳特意選用了不少大澳本地食材。

[出:錢凱珊錄音]

(比如大澳的一品炒飯,就是那種味道很濃郁的蝦醬,用來炒飯非常棒!有蝦醬豬扒包和紫貝天葵做的芝士蛋糕,還有兩種特飲—-鸚鵡巢和紅樹林。因為紅樹林是這裡很自然的一種景色。)

大澳文物酒店所有盈餘都投放在文物保育和維修,以及推動大澳的社區、經濟和旅遊發展方面。錢小姐告訴記者,無論是酒店還是餐廳員工,他們都會優先聘用大澳居民。

[出:錢凱珊錄音]

(收益除了用於酒店的維修,我們也會主動參與社區活動,比如舉辦聯誼會等等,去服務大澳的村民,以期望推動可持續的發展。)

 

2013年,大澳文物酒店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異項目獎。有興趣的遊客,可以通過大澳文物酒店網頁,預約登記每天下午的免費導賞團。對了,如果你足夠細心,會發現酒店某個房間的鐵皮遮窗板上,還保留著一些神秘的子彈孔。

1918年,大澳警署的印籍警員德加星開槍擊斃當時警署澳洲籍署長嘉年寧,嘉年寧的妻子在宿舍聽到槍聲後前往查看時,被開槍打傷及關在報案室。後來嘉年寧的妻子乘德加星不留神時逃走,跑回宿舍帶著幾個月大的嬰兒逃出警署,德加星則放火燒警署後自殺。現在,大澳文物酒店裡仍然可見當時德加星所持的長槍子彈打穿防盜鐵板的九個子彈孔,其中七個由屋內射出屋外,兩個由外面打入。

[出:片花—-歷史建築活化]

(在香港開埠的一個多世紀裡,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建築,既有中式的庭院、唐樓、圍村,又有西式別墅、車站、軍營和辦公大廈,還有歷史悠久的寺廟和教堂。

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的一種有效手段,也就是在保留具有歷史價值建築物的同時,賦予它可持續的新用途。例如,我們剛才為大家介紹的大澳文物酒店。一級歷史建築雷生春由空置住宅變為中醫藥保健中心;PMQ元創方則由一座三級歷史建築改建後,以優惠租金出租給年輕設計師,打造創意產業基地;舊式的公營房屋經過翻新,有了現在的美荷樓青年旅社……歷史建築的保護和“活化”再利用,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 )

 

[出:文化篇版頭]

(歡迎收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重慶聯絡處與FM96.8重慶之聲

聯合製作的《你好!香港》專題廣播節目。

您現在收聽的是第三集《豐富多元的香港民俗與文化》。 )

香港,每年吸引著數以千萬計的遊客前來旅遊、購物。然而,這其中有多少人知道這座繁華都市背後的故事呢?

一天上午,陳智遠帶領記者遊走於高樓林立的中環街頭。有了這位香港青年活靈活現、娓娓道來的講述,香港的另一面在記者眼前越發清晰、越發生動。

 

[出:陳智遠錄音壓混]

在中環,人們習慣相約在“皇后像廣場”見面。

(……裡面真的有一個皇后像的,就在正中……)

但是今天,這裡見不到皇后像,取而代之的只有一尊男士銅像。

 

[出:陳智遠錄音]

(皇后像現在去了哪裡呢?在日本佔領香港的時候,他們將所有金屬拿去做武器,所以基本上這裡所有的銅像都運到日本去了。)

日本投降之後,包括皇后像在內的4尊銅像幸運地被找回了。皇后像得以重返香港,並放置在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裡面。如今,矗立在中環“皇后像廣場”上的,是匯豐銀行大班托馬斯·傑克遜。他的背後則是造型獨特、氣勢恢宏的匯豐銀行總行大廈。

大廈門前,一對醒目的銅獅子讓人頗感面熟。咿,這不是印在匯豐銀行發行的港幣上面的獅子麼?陳智遠告訴記者,1923年,位於上海的分行大樓啟用時,銀行請人打造了一對銅獅子,分別以當時匯豐香港總經理史提芬和上海分行總經理施迪命名。

 

[出:陳智遠錄音]

(一個叫史蒂芬,因為聽說他是一個脾氣很差的人,經常罵人,所以獅子就是開口的。而他的繼承人施迪是一個比較安靜的人,就是閉口的獅子。我們說英國人的幽默就在這裡。)

第三代香港匯豐總行大廈1935年落成時,匯豐仿照上海分行門前的這對銅獅,鑄造了兩尊同樣的獅子,安放於香港總行門前,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對。

30多歲的陳智遠酷愛旅行,先後到過80多個國家。經歷豐富的他,曾在學術界、傳媒界、政府部門和商界任職。 2013年,陳智遠放下薪水豐厚、前途遠大的穩定工作,和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了文化企業“活現香港”,以徒步“文化導賞團”的形式,帶領大家走街串巷,用生動的故事將百年老店、平民社區、歷史建築和整個城市的脈絡緊扣在一起,令人們對香港有更加立體的了解。

過去,每每有外地或外國朋友來訪,總是跟陳智遠抱怨說香港很悶,無非是買東西、吃東西、逛幾個人山人海的景點。

[出:陳智遠錄音]

(我經常不服氣。香港這麼精彩,這麼多有趣的東西、有很動聽的故事,為什麼其他人不知道?)

為了尋找地道的本土故事,陳智遠和夥伴們不斷查閱資料,研究香港的歷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從街坊們口中得到不一樣的視角。

針對不同興趣的人群,“活現香港”提供各種主題的“文化導賞團”。比如,帶領大家走進前鋪後廠的老店或者代表本地傳統工藝的作坊,讓遊客有機會同店主交流。想想看,來到老街舊巷裡面的活字印刷作坊,從茫茫字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些字,蘸上特製的墨汁,你的名字便以充滿古典意韻的漢字形式躍然紙上。這樣的一份小禮物,不比旅遊商店裡買到的紀念品有趣得多麼?

[出:採訪對話錄音]

(陳智遠:當年我們香港的報紙,都是每天晚上很多人去鋪字,然後印刷,現在基本上都淘汰了。但是在上環還有幾家,現在還是做這樣的活字印刷。)

(記者:上環現在還有一些麼?)

(陳智遠:對啊。我們就找到一家現在仍然在做的。)

再比如,見慣了香港現代、繁華的一面,漫步旺角、深水埗、油麻地,你會發現香港的另一面淋淋盡致呈現眼前:

[出:廟街嘈雜聲,壓混]

熙熙攘攘的夜市、保留著老香港回憶的唐樓、密密匝匝的公共房屋….草根而溫馨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近年來,隨著香港旅遊發展局大力推廣本地特色遊,像“活現香港”這樣可以多角度體驗香港的“小眾”路線嶄露頭角。好的“文化導賞團”能為遊人提供理解城市的切入點,眼前的風景從此多了一層意義。

 

[出:片花—-跟著電影去香港]

(一部電影一座城,透過光影,香港的不少地名早已深入人心。

浪漫的太平山頂、維多利亞港灣,從來都是談情說愛的好地方。就連廣東道這樣的馬路都會讓你有種戀愛的感覺,黎明哼著《甜蜜蜜》,踩著單車送張曼玉回家。等你騎到了彌敦道,就可以看到那棟電影愛好者必來朝拜的大廈,王家衛的《重慶森林》賦予了重慶大廈太多的文藝氣質。

油尖旺,香港的黑幫電影為這裡增添了傳奇色彩:《旺角卡門》中的劉德華和張學友情同手足;《古惑仔》陳浩南在這裡殺出一條血路。如今,現實中的旺角成了香港和內地潮人必來血拼的地方。在這裡,沒遇到打打殺殺;拼命殺價,倒是聽得不少。

香港最打動人的還是她的樸實無華和人情味。夾在摩天大樓之間的老舊社區安靜而從容,電影《歲月神偷》讓人注意到了連香港人自己也差點忘記的永利街。相比之下,深水埗更為熱鬧,許鞍華的《桃姐》,周潤發、謝霆鋒主演的《澳門風雲》,劉偉強執導的《無間道》先後在這裡取景。現在,不少老舊社區都在拆建,幸運的是,我們還能在電影中找到它本來的容貌。 )

記者在香港採訪時,還偶遇一位不滿20歲的小伙子—-致力於傳承廣彩瓷器藝術的魏德龍。 “廣彩”是指廣州燒製的織金彩瓷及其採用的低溫釉上彩裝飾技法,有著300多年曆史,既保留中國傳統瓷器的特點,又吸收了西洋表現手法。三年前,香港中學生魏德龍愛上這門傳統工藝,於是利用周末和暑假到老瓷廠拜師學藝。憑著天賦和刻苦,小魏逐漸掌握了勾线、上色、燒製​​等技巧。

[出:魏德龍錄音]

(比如這些茶壺,是經過了很多失敗品和試驗品才得以誕生。)

每一次創作,魏德龍都有不同設計。如今,他筆下的瓷器透露出不遜色於老師傅們的穩重。為了更好地推廣傳統工藝,小魏嘗試著使用現代都市人易於接受的圖案。

[出:魏德龍錄音]

(由香港的生活靈感轉化而來,香港的文化、香港的特色等等。你看,這是北帝廟,就是這裡的廟宇。)

小魏說,以前香港有八家製作廣彩的大瓷廠,如今只剩下一家,傳統藝人也越來越少。

 

[出:魏德龍錄音]

(隨著年代變遷,這種工藝慢慢會失傳。我們年輕人有責任去傳承這個工藝,用新的元素讓它繼續發展下去。)

[出:片花—-文化藝術]

(香港的歷史背景,造就了中西薈萃的藝術氛圍。在這個盛事之都,全年都有大型藝術活動上演:既有全球藝術作品的重要舞台—-巴塞爾藝術展,也有“香港國際電影節”這樣令影迷夢寐以求的盛會。從藝術村、世界級展覽場到非主流電影院,香港多元化的演藝場地讓熱愛藝術的您流連忘返。而多姿多彩的藝術館,則帶來電影、傳統文物和現代視覺藝術等不同類型的展品。香港還有多個享譽國際的專業演藝團體,記得留意最新消息,選上一、兩個喜愛的節目好好欣賞一番吧!)

感謝收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重慶聯絡處與FM96.8重慶之聲

聯合製作的《你好!香港》專題廣播節目。

今天播出的是第三集《豐富多元的香港民俗與文化》。

[出:你好香港總版頭]

(香港臨海,重慶靠江;

兩座城市相隔千里,卻有著諸多相似的元素。

無論是那山水共生的景象,還是高樓林立的繁華街頭,

都如同孿生城市一般。

從7月開始,2015年每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

我們都將推出一集有關香港的特別報導。

重慶之聲特派記者親赴香港,用心感受當地的美景、美食、文化、創意,

為您呈現一個多元而立體的香港。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