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30:文化導賞 呈現香港真正魅力

Source: am730 | Published: 16 Sep 2013

旅發局網頁列出香港十大景點:星光大道海洋公園迪士尼金紫荊廣場山頂尖沙咀鐘樓,榜上有名,遊客必到。問問自己和身邊朋友,到底這些景點於我們香港人的生活有何關係和意義?那朵在交通不便的灣仔海旁盛放的金色紫荊花,有多少香港人會以它自豪?足跡遍及半個地球的陳智遠,旅行時喜歡參加當地文化導賞團,聽當地人以獨特視角訴說城市故事。回到香港,他將外國導賞團的經驗沉澱,跟三位朋友膽粗粗挑戰既有旅遊模式,創辦本地另類文化導賞團,發掘城市真正價值。
撰文:何雪瑩
攝影:陳智遠、Thomas Lee / STYLO VISION

陳智遠去年完成食物及衛生局政治助理4年任期,整整一年「不務正業」,埋首跟三位同樣熱愛周遊列國的朋友創辦文化企業「活現香港」,提供十多條本地文化導賞團,既環遊北角西環油麻地等舊區,也以盂蘭節、老店、墳場甚至「六七暴動」為主題。
陳智遠說人類歷史上其中一個最早有記載的旅行,是摩西帶領受盡折磨的埃及人離開的「出埃及記」,四十年後年後才在迦南地停下來定居。古時的出門一去幾十年,而且沒有歸期亦沒有終站,是流離顛沛的歷史宿命。現代意義的旅行普及化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我們要感謝發明返工的人,因為有返工才有放幾天假去旅行的生活模式,加上火車技術在西歐發展成熟,以享受放鬆、有歸期的旅行才開始在工作人口中普及起來。因此以吃喝玩樂為目的的旅行,在人類歷史長河上不過百多年歷史,並不是理所當然。

不吝嗇參加文化導賞團
當然不一定要吃苦才算旅行。今日旅行也為了增廣見聞。 陳智遠周遊列國,足跡遍布全球八十個國家。從前在英國留學,無論天氣多冷雨下得多大堅持踩單車上學,夜晚到超市買快要到期的減價食物,為的是儲錢去旅行。可是他去旅行卻從不吝嗇,旅途上食住可以馬虎,付上數百元參加當地文化導賞團,他卻非常捨得,因為好的文化導賞團能為遊人提供理解城市的切入點,眼前風景從此多了一層意義。
我們到東歐為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美景心醉,可曾想過東歐共產政權倒下不過20年前的事,鐵幕下的生活並非我們生於資本主義社會的人能想像。陳智遠參加的布達佩斯本地遊令他印象深刻。
「我參加了一個名為Hammer and Sickle的行街團,以共產歷史為主題。導遊本身經歷過共產統治,為我們訴說很多第一身經歷。行街團包括幾個重點,如秘密警察和政府監控、共產黨領袖等。導遊帶我們參觀觀共產時代建的公共房屋,每一幢外表一模一樣,只講求功能性沒有多餘裝飾,非常核突,還參觀了一個活生生的單位,共產時代的日常生活用品一一重現眼前。最後導遊帶我們到Statue Park。共產黨喜歡搞個人崇拜,到處豎立政治領袖的銅像彰顯無上權威,直到共產政權崩潰時,整個城市的銅像就送到公園去,整個公園都是又大又核突的政治領袖人像。只是兩、三小時,便能扼要地將城市共產歷史的面向向遊客娓娓道來,既有趣又立體,印象深刻到九年後的今天我還能津津樂道向人推介。」
即使不願付錢聽導遊說故事,免費午餐也有好吃的。沒有宗教信仰的陳智遠遊耶路撒冷,只知當地「過癮」,如何「過癮」卻一無所知。「導賞團帶遊人走遍耶路撒冷四個區,將二、三千年來的歷史,濃縮成三小時的精華。」未必每個遊客都能在三小時內把錯綜複雜的大歷史消化淨盡,但起碼為遊人提供了解耶路撒冷的線索。「拜苦路我們都聽過,但未到過苦路卻難以想像真實情景。行街團經過幾個苦路的站和哭牆,這些我們都能從書上知道,但當你在苦路上,擦身而過的都是以穿黑袍的虔誠教徒,聽著導遊將錫克教、猶太教、天主教和伊斯蘭的愛恨交纏娓娓道來,才對歷史矛盾有更深入的思考。」

香港也有好的文化旅遊素材
雖然欠缺以色列的大歷史背景,陳智遠深信香港一樣有好的旅遊素材。過去半年他深入研究香港的歷史文化,特別重視口述歷史,花時間跟街坊聊天,為的是從每人的日常生活經驗中找出理解城市的切入點,有了切入點才埋首圖書館找歷史資料。跟刻意豎立的地標如金紫荊廣場比較,這樣的文化旅遊才真正跟本地人的生活連結起來。
香港繼承了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剛過去的農曆七月十四盂蘭節便是一例。我們知道盂蘭節鬼門關大開,人們燒衣供奉死者, 剛過去的盂蘭節帶領導賞團,由太平山街走到鴨巴甸街,為我們揭開盂蘭節跟香港社會歷史如何一脈相承。
「其實盂蘭節燒衣不只是因為怕鬼咁簡單,更大原因是一種同理心。」當鬼門關一開,人間便準備好食物招呼孤魂野鬼。「中國人很重視死後生命,覺得客死異鄉的孤魂野鬼非常可憐,於是除了供奉先人外,更加將憐憫之心擴展至無主孤魂 。」
這種對落葉歸根的重視改變了整個香港公共衛生的發展。「大約一百五十年前,大量單身寡佬華人來港工作,男女比例為七比一,終身未娶。當時社會公共衛生情況惡劣,殖民政府沒有為華人提供醫療服務,隨時有人在路上突然病發身亡,在家中死的會將屍體拖出街,政府沒有政策專門處理屍體。華人傳統重視落葉歸根,一些華人精英看不下去,1850年代自發在太平山街和磅巷一帶建廣福義祠,既在門口提供中醫義診,也為來港謀生、客死異鄉的華人設立神主牌,請職員定期供奉他們。後來因為廣福義祠服務太好,很多華人帶著病軀仆過去先死,屍體跟病人混在一起,衛生情況愈來愈差。殖民政府終於出手想拆廣福義祠,華人精英卻提議建醫院,就是我們熟悉的東華醫院。」

盂蘭節不止於迷信
東華不只服務香港的華人,更將「服務對象」擴展至海外華人。「當時很多華人被賣豬仔到世界各地,東華成立義莊,將全世界的華工屍體運回故鄉,遠至南美,事情其實牽涉很多複雜的物流程序,絕不容易。當時很多華工來自廣東,香港這個世界聞名的轉口港,竟然曾經是屍體的轉口港!」以廣福義祠和東華醫院作盂蘭節行街團的起點,途經棺材舖談及香港殯儀業現況,以鴨巴甸街和史丹頓街作終站。「那裡還有舉行盂蘭節儀式。盂蘭節習俗請各位先人上來食飯,鬼王是重要角色。人們豎立紙紮鬼王,請先人們吃飯也要守秩序,不要爭先恐後,儀式後人們會拿起棍子毆打鬼王,把鬼王燒掉作為終結。」盂蘭儀式雖然有點迷信,意義卻遠不只怕鬼,人們供奉無主孤魂,「鬼吾鬼以及人之鬼」,跟廣福義祠和東華義莊的精神同出一轍。 「盂蘭節本來是中原節日,中原人走難來港時把習俗也帶來香港,在內地反而因為戰亂、文化大革命等原因盂蘭習俗漸漸被破壞或遺忘。」
盂蘭節不只是盂蘭節,也能折射香港公共衛生歷史。陳智遠眼中理想的行街團希望遊客不只吃喝玩樂,因為他深信香港的文化歷史層次深厚,足以叫人目眩神迷。事實上不了解香港文化歷史的,又何只自由行和遊客?不親身走一趟, 也不知道對這個土生土長之地的歷史幾近一無所知。有意義的旅行不一定要出走外國,在我們每天生活的小島上也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