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ental Daily: 死人嘢行墳場可以好有趣

Source: field_55dfcc4ac0231 | Published: field_55dfcc7ce5d52

清明節一到,例行公事當然是拜山掃墓,「百無禁忌」不時傳入耳邊,偏偏中國人其實最多忌諱。每次行入墳場和骨灰龕堂,總會不自覺地思思縮縮,慌死唔覺意和任何黑白照片有眼神接觸。時代巨輪一直推進,手機程式不斷升級,那我們對死亡的態度又有否自動Update?0403-00321-001b4

長生店通常都是家族式經營,在荷李活道的長生店閒閒地超過百年歷史。

出生入死行街團

時代不斷演化,漸漸開始有人勇敢面對死亡,早前有皮膚癌鬥士為自己舉辦生前告別式,最近亦有文學團體搞墳場寫生,嫌太激的話,可以參加公共知識分子陳智遠(Paul)舉辦的活現香港「Death & Life」行街團,由太平山街開始展開行程。今日老外經常出沒的太平山街,百多年前是另一個模樣,「開埠初期,中環打後是英國人的活動區域,呢一帶是華人集中地,衞生環境本身已經好差,加上好多人走難來香港,多是單身寡佬,無家庭,而當時的人又較短命,死喺街邊並不是甚麼出奇的事。」

0403-00321-001b1

陳智遠不是背死書,還有更多書本上沒記載的口述歷史,走到每個景點,無論是廟祝或是長生店老闆娘都當正他是街坊。

Paul直言有人在生的地方,就要處理死的問題,「華人有個根深柢固的思想,一是死後有人照顧、上香拜祭,二便是不想客死異鄉,那是人生最慘的事。」百姓廟(又名廣福義祠,東華醫院前身)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856年建成,除免費贈醫施藥,更重要的是幫臨死的病人記錄名字和籍貫,過身後在祠堂內安放神主牌,內地親人發現死者杳無音訊,來港尋親時便可把神主牌接回鄉下,不用流落異鄉。如今廟內的最後方,仍見到數百個神主牌,可謂怵目驚心。Paul說,這是香港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地標,「呢度無分背景、有錢與否,可以話係百家姓都喺晒度,俗啲講句:『真係死都要死到嚟呢度』。廣福義祠這種做法當時其實很前衞,既照顧生前,就連身後事都處理,可想而知華人對身後事有幾執着。」

0403-00321-001b3

位於太平山街樓梯底的百姓廟,原來保留着有血有肉的殖民史。

紙紮產品 緊扣社會發展

兩小時的行街團,會遊覽8至10個「景點」,棺材舖和紙紮店是必經的一站。「曾幾何時成條荷李活道充斥住棺材舖,死氣沉沉,依家就只係剩番5間。」曾任職食衞局政治助理的陳智遠,其中一個重任就是處理「死人嘢」,殯儀館牌照、火葬場骨灰龕等,統統都關佢事,由他現身說法最適合不過。「近年公營骨灰龕位供應不夠,結果多了一些中轉站,好多棺材舖都會抽出一個閣樓擺放骨灰龕,呢啲私人骨灰龕的呎價仲高過豪宅。」香港人生前最煩的是住屋問題,死後仍然要做無殼一族,唯一安慰是陰間的「科技產品」和「名牌手袋」緊貼潮流。來到皇后大道西的紙紮舖,Paul執起冥通陰鈔:「暫時最大面額係一千億元,香港陽間的發鈔銀行有3間,陰間都係3間。」他笑言每次來到紙紮舖都覺得好得意,被紙紮舖吸引,不是貪得意:「雖然外國人會覺得好Lousy、好胡鬧,但對香港人來說,卻是孝道和對先人的孝敬,連先人在陰間的生活也照顧得到。」

0403-00321-001b2

無論是Monogram系手袋衣裳,還是最新款的科技產品,都可以找得到,間接亦反映了香港人的步伐節奏。

表面看似迷信,背後其實承傳了深遠的倫理價值觀,再拉闊一點,還緊扣住社會的發展和演變。「香港的紙紮工業,以前係一門好出名的手藝,真係咩都可以紮出嚟,好似變魔術咁。而且仲好廣東、好香港,呢種文化可以留低,係因為香港無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留得青山在,但卻避不過北上的命運。「雖然現時紙紮生產不再以香港為基地,但不同季節都有新的產品,就好似時裝一樣。」提起一般人最忌諱的「死人嘢」,Paul總是笑笑口:「雖然好似係禁忌,但摷下摷下其實好有趣,既係重要嘅歷史,亦是鮮為人知嘅習俗,緊扣住生老病死必經階段。」

墳場背後的故事

活現香港還有另一個帶人行墳場的團,帶團的鄒頌華笑稱這是「How Hong Kong People Die Series」。鄒頌華是《Lonely Planet》香港及澳門版作者,近期還有一個身份開始為人熟悉,就是墳場導賞專家。2007年開始迷上行墳場,她說因為從墓碑背後看到很多故事。首次接觸的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亦是香港開埠以來第一個華人墳場,「嗰度有好多民國時代嘅墓碑,可以搵到二三十年代嘅人物、磚和字體,喺內地已經無乜,台灣只有少少,新加坡的也要拆了。」而更為香港獨有的,還有她帶團去的香港墳場(統稱跑馬地墳場)。「跑馬地墳場其實可細分7個不同族群嘅墳場,有啲用宗教分,喺世界上的確少見,就算去到英國嘅墳場,多數係基督教和無宗教,好少會有咁多唔同宗教嘅人葬埋一齊,喺一個咁細嘅地方,竟然有7個墳場,都幾不可思議。」而更不可思議的,是墓碑也有潮流可言。「墓碑都有潮流,你見到所用嘅石材大概會知道係咩年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航運業發達,靚嘅石材如大理石運到香港,所以有好多墓碑用大理石。」墓碑「主人」的人種和信仰,亦反映了社會結構,以香港墳場為例,華人佔極少數,鄒頌華解釋:「傳統上,華人都會找風水地安葬,沒有墳場觀念,所以早期葬在這裏的都是基督徒和外國人,後期才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華人,但當中仍是以Eurasian(歐亞混血兒)為多。」

0403-00321-001b5

鄒頌華至今已經去過紐約、倫敦、柏林、新加坡等地的墳場,紐約的最誇張,倫敦的最大規模。

外國墳場 周末好去處

行墳場一定會被長輩鬧大吉利是,但每次旅行必定行墳場的鄒頌華,卻發現在外國不過是件平常事。「例如倫敦Highgate Cemetery,好多名人、大文豪都葬喺呢度,經常都會舉行導賞團。紐約的Green Wood Cemetery更好似主題公園,一到周末除導賞團外,仲有哥爾夫球車接載,因為面積大到好似中央公園咁,門口仲有Souvenir Shop賣書和地圖,我覺得香港其實都可以咁搞。」如今落手落腳,身體力行借墳場講古仔,鄒頌華自言最深感受便是行經跑馬地墳場內前港督羅便臣夫人的墓碑:「個墓其實已經冚晒,無人會再拜,真係唔明啲人點解要搶骨灰龕。拜你嘅最多去到孫、曾孫,之後已經唔會再有人理,何必咁執着呢?」生有時,死有時,認識死亡,放下無謂執着,才能活在當下。

0403-00321-001b6

京都的寵物墓園,主人就葬在墓園另一邊。

倫敦Highgate Cemetery,其中一個名人墓穴就是馬克思,並有立體雕塑,可見後人如何隆重其事。

活現香港

網址:www.walkin.hk

本地得獎建築 和合石骨灰龕場

0403-00321-001b11

外國不少火葬場和墓園的設計都從憑弔者的角度出發,希望以恬靜及祥和環境,撫慰死者親友的心靈。去年和合石橋頭路靈灰安置所及紀念花園,獲得2012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的境內大獎。整個骨灰龕場一洗烏煙瘴氣和陰森沉重的傳統印象,利用自然風帶走焚燒香燭的煙氣之餘,簡約的木屏風及周邊水池綠化,予人舒適平靜的感覺。

伊東豐雄名作 瞑想之森

0403-00321-001b12

岐阜縣的瞑想之森,稱得上是日本火葬場的代表作,出自建築大師伊東豐雄之手,名字和建築物的設計同樣淡然優雅,如泛起水波般的白色流線型屋頂,和前方的湖面互相呼應,亦和地景無縫地融為一體,透過建築為人帶來療愈之效。

絕無僅有 世界遺產墓園

0403-00321-001b13

建於1920年的Skogskyrkogården,是絕無僅有登錄世界遺產的墓園,亦是斯德哥爾摩兩個世界遺產之一。簡約和大自然共生的設計概念,令墓園出類拔萃,墓園順理成章成為著名景點,官方定期舉辦導賞團,語言達7種之多。

撰文:陶思敏

攝影:郭凱敏、陳世昌、部分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