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Magazine: 週末,上太平山街透氣。

Source: U Magazine | Published: 21 Mar 2014

即使有天,我們再不能說、不能看、不能聽,至少我們仍要呼吸。

但我城的空氣,再大口吸也實在不夠順暢是常識吧?

向來關注空氣議題的健康空氣行動(Clean Air Network,CAN)將於 3 月 29 至 30 日舉行「ON AIR:一切從空氣開始」活動,除了「開咪」談空氣也談空間。

活動選址在上環太平山街一帶的漫活小社區,你可以選擇參與空氣清新插花班、行街導賞團、單車展覽或導賞及綠色音樂會……是的,如果這城空間多一點,容許我們選擇活漫一點,空氣自然也會好一點。

<峽谷效應 Urban Canyon> 相展攝影師殷家樑以菲林攝影拍攝,將平日「看不到」卻嚴重影響健康的微細懸浮粒子,化成相片中「看得到」的粗微粒,表達「睇唔到,唔代表唔使擔心」的信息。系列中每張相都以 PM 2.5 微細懸浮粒子濃度為題,單看超標幾倍的數字已夠嚇人。(直徑等於或小於 2.5 微米的微細懸浮粒子,稱為PM 2.5,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根據世衛標準,PM2.5 濃度應該保持在 10μg/m3 以下,即每立方米 10 微克。)ON AIR :一切從空氣開始

歡迎行街的城市

D-_Downloads_u_magazine_20march_p2-1024x661

在車較少、路較闊的太平山街一帶「行街」,感覺自由。「香港山多,早期發展的地區都依山而建,所以斜路、樓梯都特別多。太平山街這一帶便保留了這個特點,上上落落,平日行慣平路的人,到這裏一定會放慢腳步,除了深呼吸,也有機會留意多一點身邊的事物。」「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Paul)邊說邊講。

他認為假若城內能多一些歡迎行路的地方,不要盲目追求效率,污染已經會少很多;若然再配合導賞去講解不同地點的特色,生活在這裏的人也會更認識及懂得欣賞周遭的事物。

01∣不一定要走磅巷的長命樓梯,沿着橫街小巷走便可以輕鬆遊走。

02∣因為依山而建,路面相對不平整,卻保留了當年的特色。

03∣在區內留下不少針織藝術作品的 Esther,也會參與活動期間有關「建設以人為本城市」的對談。

04∣近年有不少新店搬入區內,除了新舊對比,同一條街上並排的還會有棺材舖、小學及燒肉店,盡現轉變中的老區景象。

05∣近期引起爭議的「磅巷扶手電梯」事件,計劃由這裏開始向上興建扶手電梯,原本寧靜清幽的環境勢將改變。

06∣除了塗鴉及針織藝術,這裏亦包容了各種不同的聲音。

07∣普慶坊的卜公花園是首個為華人而設的休憩空間,環境幽美,誰會想到這裏竟是 1894 年香港最大型鼠役的爆發點?

08∣濟公廟的前身叫百姓廟,又叫廣褔義祠,是區內其中一個重要的歷史地標。

(Read the full article here: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airnetwork/posts/1015193339841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