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ravel: 北角你有多認識它?

Source: UTravel | Published: 13 Nov 2013

作者:周翠玲 2013年11月21日
香港悶?是因為事物面熟,市貌不能再刺激你的好奇心?他們不覺悶,還拿着 iPad 踩場入舖,帶你行街街,帶出鮮為人知的歷史、百姓生活,重編故事。出發啦,北角!

移民的足迹

陳智遠和 3 位朋友合辦社企「活現香港」(Walk in Hong Kong),辦導賞團,推廣文化旅遊。他參加過歐洲的行街團,「希望同一東西在香港出現。等、忍,不成氣候,所以索性自己做,」重要是「在我眼中,香港是好好玩。」他們不帶你去山頂、星光大道,而是行墳場、去大澳、上環、油麻地及北角區等。「我深信,人天生是好喜歡聽古仔。」當日的北角導賞團,團友有在港工作的外國人,甚至北角街坊。不是街坊的陳智遠,快人快語,「有壓力㖭!」但他是印尼華僑後代,在充滿移民足迹的北角區,他亦着墨移民歷史。

20131121173140_1_HKET_20131113_34et

不平凡的一幕

好故事,好開始。陳智遠將電車穿過春秧街,車軌兩旁途人走避的情況,比喻為摩西劃破紅海,一個壓場的引子。春秧街有由郭春秧興建的 40 間相連的排房,又稱為「四十間」。最初地皮用來建糖廠,後來更改用途建排房。

上世紀 50 年代,不少上海人逃到香港,聚居北角,故北角有小上海之稱,他們富起來後搬遷。後來印尼排華,福建華僑回流,春映街又變成小福建。春秧街有間 60 多年的振南製麵廠,前舖後工場,我們看李師傅造麵。在馬寶道,賣印尼土產的天然椰子號、德興隆豆腐舖,歷五、六十年光景,見證民生概況。

還有麗宮大廈地下的英皇拖鞋店,逾 50 年,玻璃櫃擺滿斑爛的綉花拖鞋,太子爺李先生說:「拖鞋的圖案是機綉,而鞋的縫合處是人手做的。」他的客人,「好多已移民,但回來買。」賣拖鞋賺人情。

20131121173140_2_HKET_20131113_30et

有誰留意到平凡的北角有可觀的場景?不再是戲院的皇都戲院,年過半百,它半圓拱蘇聯風格屋頂堪稱北角遺珠,而被廣告板蓋着的是仿敦煌的飛天浮雕,但浮雕可在陳智遠的 iPad 看到。不說不知,北角那幕看不到的歷史,原來驚天動地。走上行人天橋,望向繁忙英皇道旁的僑冠大廈,是六七暴動的場景之一。當年警隊和英軍聯手以直升機游繩空降到大廈內的左派基地,搜捕左派份子。

平凡的北角有不平凡的時刻。「定義自己的城市,應該自己出嚟去講故事、交代說法。現在講的旅遊,是城市之間的競爭,而競爭的是吸引力。如果輸了吸引力,就會兵敗如山倒。要不輸,就要努力。」陳智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