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築」迹﹕探索中環高廈 培養孩子「築」覺
Source: 明報 Happy PaMa 教得樂 | Published: June 18, 2019
香港小朋友出名「忙」,每日忙做功課、忙溫書及忙上興趣班,生活節奏急促,走在街上也行色匆匆,更莫說站在街上抬頭細看香港建築物的時間。有見及此,有本地導賞團與建築及工程師公司合作,帶小孩游走中環,認識不同形態的建築物,之後再參加工作坊,利用積木砌出理想的建築物,培養出建築師的美學與觸覺。
文︰許朝茵 攝︰楊柏賢
這天,10多個小朋友連同家長,聚集在中國銀行大廈(舊中銀大廈)外,細心聽着本地導賞員Olivia的講解,關於這座歷史建築物的設計精髓,「舊中銀大廈由第一代華人建築師陸謙受設計,於1950年建成。陸謙受在設計這座大廈前,用了7個月時間遊歷歐洲,欣賞當地不同建築物的設計尋找靈感,從而培養出一套獨特的美學,最後為中銀建出一座糅合中西特色的獨特設計。
游走中環 探索建築特色
聽完故事,Olivia便進一步講解大廈的其他特色,在大廈兩個門口外,兩側均設有石獅子,一對設計偏向中式(面向德輔道中),另一對則以裝飾藝術手法設計(面向德輔道中,靠近皇后大道中),各有風格。欣賞石獅子期間,有小朋友發現中式獅子旁的大門上,刻有多個八角形圖案,Olivia解釋設計與風水有關,同時「八」與「發」亦是諳音字,孩子們聽罷覺得新奇有趣。
繼續向中環方向前行,便去到渣打銀行大廈,同時亦是最受孩子歡迎的地點,全因大廈內的升降機附近,有道大型彩繪玻璃窗,當中包括不少富有香港特色的圖案,例如帆船、商舖招牌等,Olivia解釋這道彩繪窗,美觀之外也有實際作用,「由於這道窗面向另一大廈,景觀一般,但建築師又想引入自然光,因此設計出這個彩繪窗」。在場小朋友也聽得入神。
引發好奇 埋下建築種子
這個導賞團名為親子版「巴馬丹拿中區建築行」,由本地導賞團「Walk In Hong Kong活現香港」所負責,Olivia表示,以往曾舉辦類似的活動,但以成年人為對象,「今次則以小朋友為主,希望培養孩子從小懂得如何欣賞一個城市,有助他們對這個地方產生歸屬感」。不過,小孩大多對建築學沒有概念,如何引領他們欣賞建築物?「選擇介紹的建築物時,會選與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如舊中銀大廈及渣打銀行大廈,其所屬銀行都是印鈔銀行,小朋友亦有機會接觸這些銀行發行的鈔票,較易引起他們的注意。」
導賞期間,Olivia會以問題引導小朋友認識建築學的基本元素,如顏色、結構及花紋等,之後再進一步解釋公共空間及通風等建築學問如何影響城市的運作,從而勾起他們的興趣,甚至主動探索更多有關建議學的知識,「希望透過今次活動,培育出小孩的好奇心、創意及美學,把建築的概念如種子般,投入孩子的心內,日後有機會發芽成長」。
完成了中環遊後,巴馬丹拿集團與活現香港合辦的「城市之夢。與未來建築師同行.創作坊」只進行了一半,因為一眾小朋友會去到香港展城館,參與名為建築模型創作坊。
甫入工作坊內,發現場內設有一個以中環商業區作藍本的大型模型,當中設有多棟標誌性的建築物,如匯豐銀行等,不過這些大廈是由一件件的木製積木砌成,每座建築物用上過百至過千塊積木不等。
勾畫外觀 顯出城市個性
巴馬丹拿集團董事陳祖聲指出,是次活動極具教育意義,希望更多人,尤其是小朋友認識建築師的工作。「香港對建築物設計的認識不多,很多人只知道與起樓有關。其實建築師最重要是創作,不單設計建築物,甚至可以勾畫出整個城市,因為建築物的外形會影響城市的外觀,同時也反映出這個城市的個性。」
除了看,小朋友亦有機會落手落腳以積木砌出心水建築,不過,在設計前要先聽講座,了解建築物外形設計的基本知識。之後,孩子可在中環模型前,選出自己喜歡的建築物,再將它改頭換面,重新設計另一座建築物。每個小孩都有一名具建築學知識的導師協助他們,把概念應用在積木上。完成後,小朋友與導師一起用膠水,逐件積木黏起來,穩固建築物。
積木砌出心水建築 思考用處
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副董事張家偉表示,親身砌出自己喜歡的建築物,除了可以令孩子了解建築物對城市構成的影響外,亦啟發他們多思考建築物的用處。「小朋友以第一身角度落手落腳參與建築物設計,而設計時會考慮包括環境、空間感及綠化等不同範疇所帶來的影響,令他們加深印象。」完成工作坊後,會選出3個創意與實用度兼具的優秀作品,評分準則包括功能、環保景觀、坐向及通風設計等。之後展覽一段時間後,孩子可把作品捧回家。
勝出者 說建築
建一棵樹 作為大廈標誌
以建築師為目標的沈朗軒(10歲),在工作坊中設計的大廈外形相當有創意,在建築物頂部放置一棵樹,用作大廈的標誌。而在導賞團中,他最喜歡看七彩玻璃及舊中銀大廈的石獅子,「之前已知道舊中銀大廈有兩對石獅子,一對在正門,一對在側門,今次可以親眼看到,而且有導賞姐姐在場解釋,感覺有趣。之後也參觀其他建築物,見到很多不同的大廈,希望之後也有機會看香港其他特色建築」。
預留高層給長者住
關凱晴(9歲)設計的住宅大廈設有很多窗戶,可以遠眺海景,而且也種了不少植物,加入了綠化元素。她更預留了高層單位予長者居住,「因為老人家住在空氣不好的地方,會較易病倒,高層單位的空氣及景觀也較好,所以給長者住」。凱晴有這個構思,全因她與祖母感情要好,設計時也顧及祖母的需要。
空中天橋連接兩廈
蘇庭朗(10歲)設計了一座相連大廈,兩座大廈之間靠空中天橋(sky bridge)連接,屬多用途大廈。頂層部分是酒店,中間的單位則是住宅,另設有無邊際泳池(Infinity Pools),大廈也有顧及通風元素。整個設計最突出之處,是頂部畫上熊貓樣子,兼具創意及實用。其實庭朗於小二開始喜歡欣賞高樓大廈,發現部分建築物形狀特別,更想知道它們的內部結構,「所以不時叫爸媽帶我去看有關建築的展覽,之前去過上海及廣州的城市規劃館,看到他們的城市模型、展品及簡介,印象很深刻。今次從活動中,學到城市中的大廈,不應建得太密集,才能有助改善社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