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被取消, 踏入另一世界
Source: 明報周日話題 | Published: March 8, 2020
周四晚,得知日本要「封香港人關」後,在社交媒體上打趣說,我們終可驗證多年來人們常說笑的話,「香港人去不了日本就要暴動了」。朋友立即回覆說,她正好訂了星期六出發的機票。事實上,現在香港人不僅去不了日本,本可安心前往的旅遊目的地也每天少幾個,開始變成哪裏都去不了。沒「封關」的國家,不是在疫情爆發初期,就是有亞裔被歧視的問題,而且所有公共衛生專家都在呼籲,請世人不要出行了。
文——黃宇軒
在當代世界,旅遊已成大家的「必需品」, 最近聽得多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特意去看一下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怎樣說。它剛好就在3 月6 日發表報告指,原本預期2020 年全球旅遊業會有3-4% 的增長,現已改成預期有1-2% 的負增長了。問原本星期六出發的朋友,假期的計劃怎樣改,她說原本的四天遊,改成了一天遊,在香港行山。這顯然是香港人最熟悉的選擇,從沙士到現在,疫症爆發時,都出現過「迫爆郊野」的盛况。
因為過去兩年多都在星期日生活寫「街知巷聞」,隔周就要來一次「本地遊」,我立時想到的就是鼓勵行程被取消的朋友,認真地計劃遊覽香港,趁機連續幾天前往未去過的、另類的香港角落。「本地遊」三個字容易令人卻步,除了因為人總是在自己居住的城市失去觀光者的好奇,也因多年來,在香港旅行,總被想像成一些政黨辦的鴨仔一日團,飲飲食食為主。而更多人就覺得,香港很小,要看的都早看過了。
無得去日本 自己城市自己行
2013 年開始帶人深度遊的「活現香港」(Walk in Hong Kong),設計過許多步行團,來改變香港人對本地遊的觀念。到其網頁,見到他們策劃的旅程,如貨櫃碼頭遊、灣仔鬼故團、法律與城市遊等,如果一一起行,的確夠組合成豐富的一周香港之旅。香港人會願意視本地遊為取代外遊的認真選項嗎?帶着這問題去問創辦「活現香港」的陳智遠(Paul),他提到,其實沙士過後也曾有過一陣本地遊的熱潮,但沒有留下太深的影響,香港人始終對自己城市的歷史文化,不是特別感興趣,而有興趣的人,在熱潮過後,也漸漸會忘了「block 一段時間在香港周圍去」,「相對而言,日本人自己本土遊佔旅遊業的份額好大……當然香港比較細,但在自己城市旅遊的價值會被question,才是問題」。
Paul 說要香港人遊香港也有種去外國的感覺,先要香港人對這城市好奇和着緊,而要大家着緊,就要有闊得多的思考,而香港的發展往往支持不到那樣闊的思考,「城市建築的spectrum 要有趣、要保護到好的東西讓它們留低、街道要好行、青年人的創意要有空間發揮,要這些範疇都做得好,不要因為遷就外國遊客而改變香港社會的context,要緊守自己的context」。他用當下做例子,接下來,如要鼓勵香港人「行返自己城市」,就可將疫症的context 拉闊成關於衛生和健康的主題,以此主題去行街(例如是中上環跟醫療史相關的地方),也是鼓勵人重新認識香港的切入方法。
往深度走 也往另類走
要讓人對自己的城市好奇,好奇至可以計劃一次連續幾天的旅遊,Paul 提出對這地方「本來就有」的豐富contexts 和它盛載的深度着緊。但人的天性是對伸手可得的東西,反而總不着緊,本地遊的天敵也可能是,人們都覺得已「模糊地」認知那些東西的存在,就覺得「總有機會去看去研究」,少了幾分刺激。參考其他城市推廣本地遊的策略,除了往「深度」走,我覺得另一種可能就是往「另類」走,讓人有在最熟悉的環境中發現尚未被發現的滿足感,這種可說是專屬於本地遊的刺激。
另類的「景點」,可以是被忽略了的城市空間、但也可以是要用獨特角度去欣賞的「怪雞」和奇異角落。要解釋什麼是另類景點,並不容易。但2009 年起家的網上雜誌Atlas Obscura,十年來帶起了風潮,記錄全世界城市obscure(鮮為人知)的地方,是非常成功的平台,令得不少人踴躍分享在地知識。無他,發掘「好像」只有自己知道、「好像」完全無人知曉、「好像」被忽略的好地方,有種尋寶的刺激和滿足感,像在什麼都已被發掘了的沉悶世界中發現寶藏。Atlas Obscura 的網頁介紹自己是「全世界隱藏奇觀的權威指南」(The definitive guide to the world’s hidden wonders),現已記錄了約兩萬多個地點,而所有人也可提交新的另類景點給他們。
開闊對「有趣」的想像
另類、隱藏、鮮為人知、不尋常的的景點很難定義,但瀏覽另類景點的背後,是開闊對「什麼是有趣」的想像,不被傳統的遊客視角框住,這對本地遊特別重要,因為本地遊本來就要打破「這是我已知的地方」的偏見。Atlas Obscura 網頁上創辦人介紹一欄,列出三人最喜歡的地方,奇特而有趣,分別是加勒比海島國巴巴多斯上曾經被發明來希望射物件上太空的大炮、愛爾蘭一艘被遺棄了的拖網漁船和秘魯一條人手織出來的橋。
用另類的品味,發掘另類的隱藏景點,是深度遊之外另一鼓勵本地遊的視角。忽然無得去日本的讀者,會否考慮排五天精華遊,去看看香港的另類景點?為此,我特地問了一班朋友他們的心水。這班朋友對「不為人知的現代建築」感興趣,去年開始聚頭去分享所知,並在香港推廣欣賞和保育這些建築。這視角,在其他國家也很受歡迎,因為一般被保育的,都是較著名的現代建築,另類的就要靠民間自救。剛好我和Paul 都在這「香港現代建築」小組中,知道他們除了熱中被忽略的現代建築,也是各種另類景點的發燒友。我邀請他們為讀者介紹他們最喜歡的香港另類景點,也許這些景點可在瘟疫蔓延時,讓大家被取消的旅行,變成一個踏進另一個世界的機會。
另類香港遊景點推介
科士街石牆樹群陳智遠(「活現香港」創辦人)推介
從天后廟道行至明園西街的樓梯陳碧琪 ( 城市研究者)推介
欽州街小販市場( 棚仔)鍾智豪 ( 建築記錄人)推介
美林邨及博雅山莊樊樂怡 ( 策展人及藝術家)推介
九龍城、九龍塘、太子道一帶的戰後低層住宅何雪瑩 ( 城市研究者)推介
咖啡園墳場祁凱達 ( 戰後戲院愛好者)推介
大坑第二巷戰前建築古蹟黎雋維 ( 建築歷史學者)推介
波老道及香港猶太教國際學校龍文菁( 建築師)推介
華寧里吳韻怡( 建築文物保護師)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