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旅遊成風 行街團遍地開花
Source: 信報 | Published: 01 Oct 2015
信報財經月刊 P048-051 | 特別報告 | By 李澄欣 2015-10-01
深度旅遊成風 行街團遍地開花
跳出購物天堂的扁平形象,香港還有什麼?十數年來自由行湧進,搵快錢太輕易,重量不重質,旅遊產品單一。如今自由行退潮,香港旅遊業界才如夢初醒。早在潮退之前,已有人看準深度旅遊的潛力,提供度身定做行程和地道體驗,不僅能吸引高質遊客,還可以把旅遊收益回饋社區。
行街團深入油麻地
「我會這首歌!」廟街艷陽天歌廳林老闆上台演唱英文歌,最前排的一桌外國人拿着啤酒歡呼,如癡如醉哼着家鄉的經典名曲。歌廳外貌過時,裏面卻溫馨熱鬧,歌手唱功一流,是中年漢、老年人的精神寄託。
「這根本是卡拉OK——只是比卡拉OK更好,有琴手、鼓手現場伴奏!」來自美國的68歲退休南加州大學眼科教授RonaldGreen首次來港旅遊,他不住讚嘆。「美國退休人士的活動是不外乎看電影、上餐館,然後睡覺。香港人可以到歌廳消遣,真好玩。」同桌的澳洲夫婦和應:「真沒想到香港有這一面!」76歲的旅遊作家Phil Hawkes曾在港生活25年, 他的54歲學者太太Nicole也來過香港無數次,但從未到過歌廳。
他們都是「活現香港」(Walk In HongKong)行街團(walking tour)的參加者,每人付了650元參加。當晚7時半集合,連記者一行4人隨九十後導遊、正職是智庫研究助理的Ann,先到紅磚屋認識油麻地最初的海岸線,接着參觀油麻地戲院,了解它怎樣從默片時代走到「一張票,睇到笑」的三級片「天堂」,繼而漫遊果欄,從「果欄案」細說七十年代的貪污問題和廉署歷史。在美都餐室用飯後,行街團進入全晚的高潮,在歌廳享受了4首懷舊金曲。接着在市集逛了一圈,最後以糖水結束3小時的行程。
三人年紀較大,起初擔心體力不支,事先聲明會早退,但終能完成行程。腿有傷患的Phil邊吃芒果甜品邊笑道:「這3小時很豐富,完全不覺得累,行得不辛苦。」帶病的Nicole也說:「很精彩!我來過香港很多遍,都是購物和觀光,沒想過可以這樣深入地道文化。跟本地人(導遊)聊天,又了解到年輕人對政局和經濟的看法。」
首次來港的美國教授Ronald Green很驚喜:「來港前,我只知有摩天大廈和山頂,不知道有這些地道傳統。跟本地人行街,給我一個本地人的視角,是旅遊書提供不到的。我在香港只待兩日,這些體驗令旅程更有意義和難忘,我會推薦給朋友。」
旅客買體驗 重質不重量
隨着廉航和互聯網興起,旅遊門檻降低,旅客見識愈來愈廣,不再滿足於水過鴨背的跑景點式旅遊,反而重視深度和地道體驗。近年多間行街團公司冒起,希望填補這塊空缺。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說:「全球新興旅遊產品的趨勢是個人化、地道和真實的體驗,願意付錢買體驗。大眾市場始終靠景點支持,但香港的景點流於人工,沒吸引力,政府常說要改變旅客成分,吸引高質客,其實吸引消費力強的旅客,一定要用軟件,不是靠建新景點。地道體驗貴,但獨家,不受制於景點。」
陳智遠於2012年卸任食衞局政助,轉行搞行街團,累計接待2000人次,初期主要服務本地中產及外籍人士,今年開始接待遊客。活現香港每個團都有一個訊息,嘗試表達該區的性格,一個行街團好像一堂兩、三小時的lecture,例如北角團圍繞六七暴動、墳場團講香港歷史、深水埗團帶出貧窮問題等等。「這些故事不會在網上找到,令參加者難忘,多幾個角度了解香港。」
他曾周遊85個國家,難忘歐洲的導賞團,「在匈牙利參加一個團,專看蘇聯時代的醜陋建築和雕像,了解那個時代的人生活的一面,我自己研究蘇聯解體,覺得很有意思。奧地利有Ugly Tour,看他們最醜陋的地方,解釋背後的社會脈絡。」
開發成本高 導遊多學者
城市定位(city branding)決定吸引力,而先決條件是了解自己。「利潤最大化是企業邏輯,城市邏輯不可如此,一定要更forward-looking,否則轉不到身。香港的吸引力不只靠賣LV和奶粉建立出來,而是靠一個城市collectively明白最精彩的東西,再找方法活現出來。這是一個重要的soulsearching過程,再變成產業。」
深度遊務求獨一無二,策展(curation)成本高。活現香港目前共有4名全職員工,以及十多名學者及專業人士兼任導遊,負責20條路線,每條路線需時一個月籌備,要翻查歷史檔案、向街坊收集口述歷史,研究的深度媲美一份碩士論文。除了預設的路線選擇,公司也為其他團體度身定做行程,客戶主要是學院和企業。
路線度身定做 打高價市場
早在活現香港成立之前,已有外國人把深度遊模式帶進香港。來自美國的DaisannMcLane曾任《紐約時報》及《國家地理雜誌》記者,2004年被派駐來港採訪,本地美食和文化令她念念不忘,她遂於2009年創立Little Adventures in Hong Kong,專營上限3人的美食團和行街團。
團隊由7名獲獎記者及美食專家組成,一律有海外背景,客戶亦以歐美人士為主。
他們瞄準高價市場,每月約25至35個團,行程按客戶需要度身定做,收費每小時幾百美元,最低消費4小時。不少是企業客戶,亦有本地酒店公關部的外判合約。
成立初期,客人平均年齡超過40歲,很多是退休人士,但近年有年輕化跡象。受環球經濟變化影響,Daisann去年起推出較便宜的2.5小時灣仔團,有預設路線,逢周日舉行,5人成團,收費每人115美元。公司總監張天佑說:「團費貴,因為我們賣的是熱誠和知識,這些都很值錢。」
佔中遊客不減反增
哪些景點最受客人歡迎?「和旅發局推銷的剛好相反,『購物天堂』老套,連大陸客都買厭了!最熱門是嘉咸街露天市集和美荷樓,至緊要夠本土。」客戶對中港關係尤感興趣,「通常歐美遊客來香港之前先去大陸玩,來到香港就體會到兩地差異——原來香港上到Google、沒有一孩政策——會更想了解中港關係和一國兩制。現在中國地位日益重要,歐美小孩從小學中文,但他們接觸的中國是以大陸為主。是時候給香港一把聲音,這是我們的使命之一。」
外界批評佔中打擊旅遊業,但張天佑透露,佔中期間生意不減反增。「和客源有關,他們教育程度高,當時香港在全球的新聞很high profile,很多學者和大學生對香港感興趣,我們收到的查詢突然增加,有參加者甚至要求參觀佔領區,之後我們的生意也有增加。」
回饋社區 小店受惠
深度遊除了令旅遊產品多元化,亦可讓旅遊收益回歸社區。Secret Tour創辦人鍾振傑舉例說:「我們的藝術遊,拜訪觀塘工廈的本地藝術家工作室,其中一間用循環再造的木材做的家具,有個外國人買了8000多元,運回荷蘭。」「現在的旅遊業,只益和自由行有關的商店,一般市民根本無受惠,深度遊才能真正推動地區經濟。」
2011年成立的Secret Tour,兩年半前停辦。當時打中價市場,每團上限20人,每位收費500至900元,路線包括墳場遊、邊境遊及圍村遊等,大受居港外籍人士歡迎,曾被太古城日本太太包團,吸引CNN和日本電視台NHK來港採訪。「成功在於創造體驗,巴黎有『綁架團』,英國有『廁所團』,香港都可以有很多玩法,例如做點心、體驗上海理髮,或者挑戰遊客於午飯時間在中環用15分鐘搵位兼吃完飯。」
內地文青市場大
鍾振傑因找到真正興趣而停辦行街團,但他認為深度遊的發展空間仍大。「香港還停留在建景點的層次,問題是大佛放在山東和放在香港是沒分別的。人們不再追求觀光,而想要地道體驗,但我們的市場無法提供這些旅遊產品。深度遊永遠是少數,大多數一定是娛樂、購物,但隨着這個小眾市場愈來愈大,我們應該做到市佔率10-20%,現在只有0.5%。」
他批評,香港倚賴單一旅客,忽略其他潛在市場。「自由行都有很多種,但香港只倚賴來購物的自由行,其實大陸很多文青對香港的歷史文化很有興趣,甚至比我們更加熟!試過有個四川女仔,朝早落機參加深度遊,關於灣仔的發展與保育,黃昏就飛回去,之後還寄了明信片多謝我們。」
自由行實施12年,內地遊客對本港失去新鮮感,深度遊未嘗不是新出路。還在經營的活現香港,行街團以英語為主,參加者卻不乏內地年輕人,多來自廣東。公司近期已積極拓展普通話團,有望年內成團。
注定小眾 經營模式待驗證
對於自由行下跌,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認為主因是港元強勢。他直指,香港應擺脫「鬥平」和「吃喝玩樂」的低端路線,分散貨幣因素帶來的風險,「吸引力高,幾貴都會照來;吸引力低,就會看價錢,港幣貴就會轉到同區其他城市。」
蘇偉文肯定深度遊的市場價值,惟對商業模式持觀望態度,他歸咎本港土地問題:「地方夠大才會多元化,小眾有生存空間,地方小就會集中和單一,這是香港的死結。
做生意要交租、養伙計,做大路的才穩定賺到錢。大部分行街團公司小本經營,賺到幾多錢?能否養到整個行業?」
活現香港的陳智遠承認困難,「一定不可以大眾化,但要準確找到小眾市場不容易,這盤生意從任何營商角度也不吸引,功夫多,市場未有這個文化。大家都覺得文化旅遊值得做,但怎樣令人願意掏錢、養到人、吸引到人投身這行業?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我天天在想business survival,一點不sexy。」
活現香港已舉辦數百場次的行街團,掌握各區資源並累積了強大的數據庫,面對競爭未驚過。「只要產品夠獨特,我不擔心市場會飽和,反而希望有競爭,愈來愈多人做,建立出一個competing ecology。」陳智遠的終極目標,是找到深度旅遊的市場價值,「我們最pioneer的不是文化或理念,那些可以得個講字,而是找到formula,如果這場實驗成功,就證明在香港,文化可以生存、搵到食!」
————————————————————
法例過時 礙共享經濟
深度遊服務如雨後春筍,但政府支援不足。來自新加坡的八十後Ski,2011年創辦Big Foot Tour,她憶述創業初期困難重重:「在新加坡,旅遊局有一個辦公室,我去問,職員會詳細告訴你該怎麼做,但香港政府沒提供清晰資訊,公務員怕答錯,只會叫我諮詢法律意見。」她最終額外花錢為旅行社牌照問題徵詢律師意見。
《旅行代理商條例》規定,經營接待旅客觀光業務要領牌,公司要先成為旅遊業議會會員,入會時要證明於旅行社投資最少50萬港元。SecretTour創辦人鍾振傑直指,「後生仔不可能有50萬,貸款都借不到!」
導遊牌照是另一障礙,法例規定遊客團必須由持牌導遊帶領。鍾振傑狠批導遊考核方式過時,「給你一份標準答案死背,包括香港哪年淪陷、太子大廈有幾多隻圓形窗,以前沒互聯網,遊客會覺得這些資料很過癮,但現在全部可在Wikipedia找到。」
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呼籲政府解除法律束縛。「沒導遊牌也可以是好導遊!我的朋友全都學術水平高,周遊列國,肯定比很多有牌導遊水準高。」
他指出,深度遊實踐共享經濟,將人力資源重新配對,有什麼專長就帶什麼團。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認同,現行的導遊管理過於單一,滿足不到深度遊的需求,政府有必要檢討法例。
他建議導遊培訓分範疇,例如地質、人文導賞、另類旅遊等等,按專業程度聘請教授及專業人士任教。
李澄欣 本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