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香江深度遊 尋覓旅業新方向
Source: 經濟日報 | Published: 10 May 2014
內地男童在街頭便溺獲全城關注。中港矛盾框架下,港府高官叫港人包容,內地官媒抨港人小題大作,香港經濟靠內地的論調,又成為討論重點。
香港依賴自由行消費帶旺經濟,表面風光查實隱憂處處:景點發展比鄰近地區慢、過夜旅客比率減少、商場單調而無特色。
有居港多年的瑞士人帶外國旅客到郊區行山觀鳥,每月團費收入接近10萬元。前食衞局政助陳智遠去年成立社企推廣新式文化旅遊,透過講故事讓參加者認識香港。要減少對自由行的依賴,香港人可以如何為旅遊業找新方向呢?
公眾認識陳智遠,大概是6年前他由大學研究助理,挾著「最年輕政治助理」之名加入政府。離開政壇後,他和兩位朋友去年創立社企「活現香港」,專搞主題步行團,穿梭不同地區,透過說故事讓他們重新認識香港歷史。
「到北角我會講六七暴動,在油麻地果欄會說廉署成立的故事。感受城市不應該局限於景點和主題公園,掘到精采的歷史故事,一樣很有潛力成為文化旅游資源。」
18區增景點 不如說好故事
訪問當日的探索團有十多位團友,由明星級學者、國際關係專家學者沈旭暉和兩位研究員上陣講解。步行團去的地方亦令人意想不到,就是參觀跑馬地6個少數族裔墳場。這探索團每位收費250元,參加者大多是專業人士和大學生。
兩個小時的導賞團中,參加者在墓碑間聽過麽地爵士、律敦治等耳熟能詳的人物故事,初次認識印度教、拜火教的傳統。
政府提議在18區增加景點,提升接待能力分流旅客,陳智遠搖頭說,「一個城市的吸引力,不是以每一區都行到街做標準,一個區有值得看的東西,才會給到遊客新奇體驗。」他以活現香港兩個受歡迎的地區團為例,深水埗就有雷生春、美荷樓等古蹟和特色的小店食肆,「每走一小段路都有故事聽! 」
瑞士人辦行山團 月收10萬
現在活現香港仍在試驗階段,只在周末開團,但他認為有深度和故事聽的步行團,對高質素的外國旅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喜歡深度遊的遊客來港不會因購物滿足,我想證明知識和歷史應用到旅游生意,都一樣有競爭力。香港人那麽高要求都喜歡看,不需要擔心沒有外國遊客。」
陳智遠的活現香港仍在試驗階段,但有居港多年的外國人早嚐到步行團的甜頭,靠帶外國旅客到郊區行山,每月團費收入估計近10萬元。
已經是三子之母的Gabi,來自風光如畫的瑞士,17年前她跟丈夫移民到香港,兩口子週末最愛就是一起到郊外行山。原本是室內設計師的她後來索性辭職,和熟悉二戰歷史的拍檔一起成立Walk Hong Kong,專搞香港歷史遊和行山團,給外國遊客在網上報名參加。
訪問當日Gabi帶團到南丫島行山,她和團友在約定的郵政總局集合後,沒帶他們從中環搭船出發,反而乘車到香港仔,坐雙層渡輪到人煙稀少的南丫島模達灣。 「在中環搭船他們上網找資料都識,這條路綫他們可以看到香港仔魚市場,又可以看到模達灣的大片海草。」
文化差異最吸引 離島變熱鬧
由模達灣走到索罟灣約需兩小時,這段山路在香港人眼中可能沒甚特別,但一個不起眼的山墳、一間原居民的祖屋,Gabi用背山面海、宗族等概念解釋後,都可以成為旅客眼中的新奇風光。 「文化差異永遠是旅遊最吸引人的地方,好像一間荒廢的村屋,香港人覺得無特別,但背後有很多歷史傳統可以講給遊客聽,一段行山徑看到的不只是風景,還有你們的文化。」
6小時的行程完結後,遊客個個盡興而歸,但Gabi回想10年前向旅遊業議會申請牌照時經過一番波折,議會不明白為甚麽行山都可以成為一個旅遊項目。 「申請了好久都不批,最後議會派人看我示範一次帶團,他們行了半個小時後想走,梗系啦!嗰班人都沒有概念,覺得香港是城市,不可以行山,不值得Advertise(推廣)。但我見到昂坪360經常壞就不斷宣傳,我好唔鍾意!」Gabi用一口流利廣東話講出心聲。
Walk Hong Kong每月舉辦約20團,平均有約150個遊客報名,旺季更多達200人,每月團費收入近10萬元。近年她帶團時見到多了香港人到郊外遠足行山,離島較以往更熱鬧,她感到香港人總算是有些改變。她又留意到近年多了新加坡人報團參加,「因為他們說新加坡都沒有好的行山徑,最近南丫島又話要發展,我希望不會有同一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