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現香港:串聯記憶中的舊城故事

Source: 亞太日報(新華社創辦) | Published: 02 Feb 2013

如今在香港,“購物天堂”的美譽每年都吸引著千萬計的遊客紛至遝來。然而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間,若要尋找一些歷史的建築或街道並非易事。“活現香港”的誕生使這件事變得簡單而有趣。

“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從小喜歡流浪闖天下,已踏足過81個國家,人生終極目標始終是環遊世界。經歷十分豐富的他,在學界、傳媒界與政府部門都工作過。為實現理想,陳智遠離開官場,今年8月,他與3個同樣酷愛旅遊的朋友創辦了文化企業“活現香港”。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讓旅遊者感受不一樣的香港,了解其獨特的歷史文化。

11月下旬香港的陽光依然溫暖,十幾個來自不同國家以及香港的遊客和參與者緊隨陳智遠身後,大家行裝輕便,並無拖帶行李,為的就是跟著陳智遠享受一場與眾不同的香港本土文化深度遊。

陳智遠腰間係著擴音器,手裏還捧著一部平板電腦,他和他的團隊會通過不同的渠道如網絡、圖書館、收藏家以及學校的教授收集有意思的舊照片。比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笪地”(即今日荷裏活道公園)周邊景色風貌與現時的景觀已大相徑庭,為了讓遊客深刻感受歷史變遷,就有必要拿出這些寶貴的舊照片,進行今昔對比。他告訴大家,當時英軍在水坑口街登陸後,插旗的地方,就在現在水坑口街的附近、荷裏活道公園(當時只是一個小山崗)的某一處,但無從考證具體的位置在哪裏。

“英國人佔領香港後,將當地的外國人和華人分開居住,水坑口一帶聚集了來自不同地方的華人移民,他們在水坑口安家興業。”陳智遠向遊客們娓娓道來這段耐人尋味的歷史。

逐漸的,貧苦的華人為尋找生計來港,當生者還在潦倒困苦中掙扎,安放逝者遺體的問題又浮現。1850年,位於太平山街、離水坑口不遠的廣福義祠(也稱百姓廟)建成,成為用來給人擺放神主牌的地方。香港作為移民城市,居民來自四面八方,死後便只好放在百姓廟。後來,有人把瀕死的人挪也到廟裏來等死,百姓廟的衛生條件變得每況愈下。

後來,當局發現了活人和死人共處一室的問題,開始整治。他們發現,華人生病不看醫生,因為他們不習慣當地的西醫,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成立一間中醫醫院,於是百姓廟促成了旁邊東華醫院的成立。由於華人高度集中於此,逐漸還衍生出長生店、花店、紙扎鋪等等,提供人們由生到死的“一條龍”服務。

“好多故事,都是我中學時期學到的。有的地方對我來很重要,因為,它們的歷史告訴大家:我們香港人曾經是這樣生活的。”陳智遠感慨道。

陳智遠遊走過全世界很多國家,也曾寫過旅遊書籍,他在外國參加過很多“行街團”,“將對一個城市的理解濃縮成兩三個小時的旅程,讓遊客們好好的感受那座城市,為何香港做不到?我等待多時,沒人做,不如自己做。”

從水坑口街,到佔領角所在的荷裏活道公園,接著是百姓廟、東華醫院,又實地走訪長達百年曆史的長生店、紙扎鋪……陳智遠的旅遊路線,立體地還原了殖民統治初期香港華人社會最真實的生活寫照。“每一次旅遊路線的主題將所有的故事串聯,令其變得立體化,讓這個地方體現其性格。”他說。

2013120215300159059

短短兩個小時的“行街團”(徒步旅行團),記者絲毫不感到冷場,陳智遠總是不斷地講故事、分享他對某一個特定歷史建築物或是一段歷史傳說的感受,遊客們不分中西,大家笑得很開心,也聽到從未聽過的香港老故事。

“我所講的故事,有七成都是這一年用心整理得來。”陳智遠說。為了尋找地道的故事,我們找當地的市民、找老店舖的主人,很多人都樂於分享鮮為人知的故事,我希望將這些分散在民間的智慧寶藏,通過‘活現香港’的平臺展現給大家。”

 

Source: https://3g.apdnews.com/news/50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