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探新站外的風景 廟宇戲院跨越年月洗禮

Source: 蘋果日報 | Published: 22 Jan 2017

港鐵觀塘綫延綫的何文田站及黃埔站通車,但站外的風景及歷史卻甚少人了解。活現香港與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合作,以地區文化導賞團形式,配合第一手歷史文件,以工廠為主題穿梭區內歷史,從二次大戰的地區故事開始,廟宇及戲院話當年,當日的真船艦蛻變成今日的仿船黃埔新天地,紅磡一帶由19世紀重工業中心,演變為現時的中產住宅區。

記者:梁佩珊

說到九龍,商業區自然是尖沙咀,工業區當然是觀塘,被遺忘的紅磡一帶,原來是九龍早期發展的蓬勃地區。

由紅磡差館里起步,1873年落成的觀音廟已見過往華洋共處的繁華痕跡。觀音廟於1902年加建公所,主要處理法律問題及民生糾紛,門口的對聯其中一句是「所在無分中外」,可見當時的華人及外籍人共同在區內生活。

二次大戰時,現時觀塘綫延綫一帶被盟軍劃為轟炸重點目標,觀音廟附近一間小學被炸毀,約200名師生死亡,但觀音廟卻屹立如故,觀音廟被指「好靈」,成為當時的傳奇。觀音有否顯靈各有說法,不過,活在香港創辦人陳智遠認為,從舊照片可見,當時觀音廟有座後山,因此可擋一劫亦不為奇。

踏入寶其利街,仍保留70年代的裝修,使用人手劃位售票方式的寶石戲院映入眼簾,現時票價劃一只售50元。全盛時期的紅磡有多達3間戲院,現只餘下寶石戲院,以前有1,400個座位的大戲院,現時只設有一間影廳。戲院仍有每次收費2元的大型磅重機,亦展出舊式35mm電影放映機及歷史物品。

陳智遠說,「戲院嘅數目同座位可以睇到當時紅磡嘅龐大勞動人口,因為以前係重工業區,當時嘅需求可支撐3間戲院嘅存在」,直至重工業遷離紅磡一帶,戲院亦隨之遷離。

轉彎走入船澳街,不到兩個人高,類似「土地公」的福德古廟坐落於黃埔船塢出入口。1866年於香港註冊的黃埔船塢曾是亞洲最大規模的船塢之一。1900年船塢的工人多達4,510人,每日數千人進出船塢,福德公都會保佑出入平安,二次大戰時被炸死的200名紅磡師生的骨灰,亦放在福德古廟後期加厚的牆內。

黃埔新天地的「黃埔號」仿船外表深入民心,但原來以前確實是船艦集中地,長實於80年代把黃埔全面改成住宅區,黃埔花園便成為中產屋苑的表表者,黃埔從此由重工業區變成中產趨之若鶩的地區。

另一個位於黃埔海濱的中產屋苑海逸豪園,就是1921年開始運作的鶴園電廠,屬中電的第二個發電廠,中電於1903年起有供電設施,不過首30年的電力供應都集中在九龍半島,但當時九龍半島的用戶甚少,用電需求不大,期後中電於30年代始供電予新界,完全改變新界的發展及中電的收入來源。現時鶴園只餘下一棟中電大樓。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