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印度嫲嫲 走過灣仔地換山移

Source: field_55dfcc4ac0231 | Published: field_55dfcc7ce5d52

小孩子最愛聽故事。平日愛把有趣故事融入導賞團的祁凱達,跟印度混血嫲嫲,一個願聽,一個願講,嫲嫲沒有讀本,腦海裏藏着的灣仔移山填海故事,遙遠得像童話。那天嫲嫲翻開床板,捧起的那個袋子裏有老照片、證件、信件。
回溯自孩提時代起嫲嫲口中斷續的故事,讓人有了根。
記者:邵超
攝影:陳永威(部份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香港歷史研究學家鄭寶鴻:

「灣仔曾經有很多座山,利園山於1951年開始移山,利希慎家族趁着好時機,開通特別通道連接怡和街和利園山,以便運送堆填物填海,填出維園。」

軒尼詩道跳飛機

但凡聽到祁凱達的英文姓名(Haider Kikabhoy),都會對其身世好奇。他的嫲嫲是中印混血兒,所以他是四分一的印度人。嫲嫲1925年生於香港,芳齡88,三歲時父母把她過繼給友人,隨養父母居於灣仔,至1940年遷往中環,再在70年代回歸舊地至今。這個混血印度嫲嫲的養父年輕時便來港,她跟香港人一樣說廣東話時夾雜一些英文單詞,家人聊天也以廣東話交談,Haider估計是入鄉隨俗:「她說某些單字時會說印度西部大省Gujarati的方言。」嫲嫲四歲時,灣仔填海工程由「海旁東」莊士敦道及東段的軒尼詩道,向北延伸,由駱克道、謝斐道填至告士打道。Haider說:「嫲嫲當年住在軒尼詩道,那時可以在行人道上用粉筆畫格玩跳飛機;端午節期間,在家往馬師道的海旁,常看到人們把龍舟倒轉晾乾的情景。」

灣仔區於1921-1931年展開海旁東填海計劃,或稱灣仔填海計劃、東區填海計劃。今日的灣仔、銅鑼灣,除了海旁及水塘,再找不到任何與水有關的地形,但憑地名仍能找到歷史的雪泥鴻爪,好些景象只是近代才消失。Haider最羨慕嫲嫲感受過的老香港風貌,見過石水渠是渠不是街,也記得灣仔街市有很多淺水灣富人家的工人來買菜,價格偏貴。「嫲嫲不喜歡新灣仔街市,可能很多人懷念舊灣仔街市的包浩斯建築,但她記得的是它的設計夠通風。」嫲嫲也會到鵝頸街市的印度商店買咖喱材料,前方的鵝頸橋下曾經川流不息。「堅拿道的英文名叫Canal Road,就是運河之意。」這條運河叫寶寧頓運河,源自黃泥涌的水最終流出維港,20年代填海時一段運河變為暗渠,也拆了原有的鵝頸橋,直到60年代尾海底隧道通車,其餘一截運河明渠亦被填平,並興建如今俗稱鵝頸橋的行車天橋堅拿道天橋。

都說移山填海,兩者是手足。嫲嫲在新家庭是獨女,雖有養父關懷,但童年很孤獨,只有幾個玩伴,一座摩利臣山是樂園。這天,嫲嫲帶我們遊灣仔,拐至愛群道,她指着一個地盤說:「摩利臣山是一座山,小時候常跟朋友來玩,鑿石場的工人讓我們試試鑿石,很辛苦的,弄得雙手很痛,我們又執石仔玩『擲豆袋』。」摩利臣山石礦場因鑿石,由一個小山丘,經過幾十年,如今跟利園山一樣,只是一個街道名稱,而摩利臣山的真身,只餘軒尼詩道集成中心旁那籃球場的一堵矮牆,石質是花崗岩。

消逝了的摩利臣山

翻查摩利臣山的資料,其英文名稱Morrison便源於落戶於此山的香港第一間英文書院「馬禮遜學堂」,按今日地理,「摩理臣山游泳池」就是原摩利臣山的中心點,而圍繞着摩利臣山的有愛群道、幾所中學、教會、鄧肇堅醫院和伊利沙伯體育館。從這山又可了解香港宗教史,Haider說:「灣仔是回教徒,以及不同宗教活躍的地點之一,一條小小的愛群道,回教伊斯蘭中心旁就是基督教浸信會,山下回教墳場、天主教墳場、波斯墳場等連在一起。」Haider記得嫲嫲說過,灣仔家附近都有不同國籍的人,那時大家都不富有,與山頂、中環那些英籍、歐籍富人不同,Haider總覺得現在來港的不同國籍人士更多,但嫲嫲的年代華洋共處、國際化的味道更濃。
香港的回教族群並不多,灣仔愛群道清真寺是其中一個集中地,Haider的伯父在這裏任職,負責清真認證。非教徒也可在寺裏的飯堂用膳或飲茶,一嚐走豬的雞肉燒賣及其他點心。Haider或嫲嫲家中的餐桌上多是中國家常小菜,但嫲嫲的咖喱還是最味美。「我工作很忙,夏天時嫲嫲經常坐車送咖喱到我家。前幾天又送了我愛吃的椰子糕。」

14小時寶藏

都說嫲嫲最痛錫這個長孫,他擔心她受暑熱,她總說「一程巴士兩元坐到尾,不累。」兩嫲孫每星期至少通電話一次「吹水」,Haider即將為「活現香港」十二月的灣仔導賞團當導賞員,又找她這個「灣仔通」問。「嫲嫲是寶藏,百聽不厭。」嫲嫲在銅鑼灣看過馬戲,在滾軸溜冰場碰過新馬仔抱着咕褮溜得小心,新年渣甸(怡和洋行)會放煙花……他形容就像聽歌,不斷重複聽最愛的那幾首歌,每次重聽都有新啟發:「聽了百遍,我已可以代嫲嫲講她的故事。人與人之間,其實就是靠recycle一些故事來維繫感情。」說是掛念嫲嫲,或一念之間,在英國生活十多年的Haider於2010年底回流,數月後便陪嫲嫲到新加坡探親,看到嫲嫲的故事中人,才逐漸對號入座。「嫲嫲廿多歲時才跟親生父母的家庭接觸,她的親生兄弟姐妹大多移居新加坡或澳門,在當地又跟本地人結婚,即使未見,早已對這班聯合國親戚產生興趣。「在飛機上我讓嫲嫲理出必做的事,她說最緊要到親生媽媽墳前掃墓。」嫲嫲三歲便由這家的八妹變成養父母的獨女,Haider至此才知嫲嫲的心思,新加坡之旅不枉此行:「嫲嫲現在記性和行動力還不算差,但畢竟年逾八十,去一趟不易。」有長孫陪着還鄉,是老人家,也是後輩的福氣。Haider現在儲下逾14小時的錄音資料,是寶藏。

不熟悉的鵝頸橋

11fw12p 11fw13p 11fw100p

Sources:https://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special/art/20131111/1850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