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較少、路較闊的太平山街一帶「行街」,感覺自由。「香港山多,早期發展的地區都依山而建,所以斜路、樓梯都特別多。太平山街這一帶便保留了這個特點,上上落落,平日行慣平路的人,到這裏一定會放慢腳步,除了深呼吸,也有機會留意多一點身邊的事物。」「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Paul)邊說邊講。
他認為假若城內能多一些歡迎行路的地方,不要盲目追求效率,污染已經會少很多;若然再配合導賞去講解不同地點的特色,生活在這裏的人也會更認識及懂得欣賞周遭的事物。
01∣不一定要走磅巷的長命樓梯,沿着橫街小巷走便可以輕鬆遊走。
02∣因為依山而建,路面相對不平整,卻保留了當年的特色。
03∣在區內留下不少針織藝術作品的 Esther,也會參與活動期間有關「建設以人為本城市」的對談。
04∣近年有不少新店搬入區內,除了新舊對比,同一條街上並排的還會有棺材舖、小學及燒肉店,盡現轉變中的老區景象。
05∣近期引起爭議的「磅巷扶手電梯」事件,計劃由這裏開始向上興建扶手電梯,原本寧靜清幽的環境勢將改變。
06∣除了塗鴉及針織藝術,這裏亦包容了各種不同的聲音。
07∣普慶坊的卜公花園是首個為華人而設的休憩空間,環境幽美,誰會想到這裏竟是 1894 年香港最大型鼠役的爆發點?
08∣濟公廟的前身叫百姓廟,又叫廣褔義祠,是區內其中一個重要的歷史地標。
(Read the full article here: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airnetwork/posts/1015193339841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