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往往是一面鏡子,讓眾生相表露無遺。
過去數月的社會動盪,對不同行業都帶來打擊,也衍生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態度:
一批人只忙於顧算自己生意的得失,一邊呼天搶地埋怨,一邊條件反射式要政府幫這個、補貼那個,心態就如刻舟求劍,只一廂情願社會盡快「回復平靜」,好讓自己能像以往賺個盤滿缽滿;
另一批人固然也要面對經營困難,但不會目光如豆只盯著自身利益,而是反省其實整個行業面對衝擊顯得如此脆弱,是否揭示了營運模式及業界生態的問題,思考公司如何自強之餘,也關心如何幫助香港一起克服困局,蛻變重生。
過去數月,訪港遊客數目懸崖式急插,旅遊業首當其衝遭受重創,不少身邊朋友都關心活現香港會否面對經營困難。在此感謝大家的關心,公司固然無可避免受影響,但情況尚算可以,而且我們早有準備變陣轉打「守勢波」,就算如此情況再持續,相信也能捱下去。
我們也向員工講明,不會裁員及被迫放無薪假,應加的人工照加、花紅照出——明明是政府做錯,為何要打工仔受罪?
而且,比起香港人這數個月所承受的集體創傷,我們一家小公司的得失,又何足掛齒?我們從事深度旅遊,紮根在這個城市,基本上與香港同呼吸、同心跳,這裡好的壞的,理應也要承擔,沒法置身道外,當然要與香港「齊上齊落」。
再仔細梳理這幾個月的社會躁動,有一部分正是源於旅客過多(overtourism)帶來的社會矛盾。某些業界不斷賺取盈利,卻漠視其旅行團操作為附近居民帶來的衝擊及影響,結果弄致民怨沸騰,居民、街坊都忍夠了,不再啞忍。
大家對現況的不滿已經過了臨界點,若果不徹底變革,讓旅遊業界與社會重新建立一種真正良性及互惠互利的關係,旅遊業注定是死路一條。
到了今天,香港已不一樣,一廂情願認為「江山可以依舊」,只屬癡心妄想。香港已到了不得不變的關口,如果這段陣痛是大家共同尋求長治久安而所需要付的社會代價,作為香港的一份子,我們坦然承受,並願意與大家一同思考,如何讓社會各個範疇(包括旅遊業)可以重新出發,蛻變自強。
我們會做甚麼?十分簡單,做好基本步,提供最優質的服務,訴說香港精彩的故事,設計引人入勝的在地文化體驗,並致力帶來社會革新。
時代也賦與我們額外的使命,在這艱難的時候,更主動地訴說香港故事:向外國朋友客觀解釋香港發生甚麼事、社會動盪背後的原因,分享香港人這段時間的委屈、失望與堅韌,讓遊客更好地判斷是否來港,而如果他們仍投香港信心一票,就以一貫的好客態度及專業精神,讓他們享受在香港的每一分秒。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世道越艱難,越需要堅持。同路人共勉。
陳智遠 Pa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