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發現歷史建築抗日事跡 籲重審彌敦道190號至一級歷史建築

(05/06/2022)去年年中,三級歷史建築彌敦道 190 號洋樓拆卸圖則獲批的消息公開後, 活現香港與考城學社創辦人何尚衡、保育建築師龍文菁、二戰歷史學者蔡耀倫組成研究團隊,翻查大量歷史文獻,並訪問了首任屋主劉松娣女士的後人陳燕萍女士及其女兒 Amy,進行口述歷史訪問,完成《彌敦道 190 號文物價值評估報告》,當中有不少與香港二戰歷史相關的重要新發現。同時考城學社團隊完成「港九戰前唐洋樓普查研究」,種種新的資料引證190號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因此要求重新為彌敦道 190 號洋樓評級,並認為其應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文物價值評估報告依照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六項準則——歷史價值、建築價值、原真性、罕有程度、組合價值及社會價值,剖析彌敦道190號的價值。

重點:

  • 彌敦道190號是香港僅存與二戰時的情報工作直接相關的建築物。首任屋主的兩名兒子借助建築物地利之便,於日佔時期為英軍服務團執行情報工作而犧牲,印證華僑保衛香港的貢獻。
  • 彌敦道190號是香港少數現存於「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被日軍徵用的民間建築物。建築物是戰時華人與日軍周旋、華人互助求存的歷史遺跡。
  • 彌敦道190號見證了日佔時期日本軍政府於香港的戰略部署,其地理位置與日軍在九龍的勢力分佈和生活密不可分。
  • 彌敦道190號除了是尖沙咀唯一的戰前洋樓,還是香港與九龍僅存二十多幢位處街角的戰前唐樓與洋樓之一,歷二次世界大戰戰禍和急速城市發展而保存狀況良好,彌足珍貴。
  • 1. 歷史價值
    • 這次研究最大發現,是原來彌敦道190號與日佔時期歷史有重要的關聯,包括曾被日軍徵用以及同時間與抗日情報工作直接有關,這是以往不為所知的,而且其歷史價值不只是地區性。
    • 彌敦道190號位處彌敦道及柯士甸道交界,日佔時期附近皆為日本民政官員及軍人聚居之地,駐紮了日本陸海軍部隊成員及憲兵,見證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歷史。
    • 日佔初期,首任屋主劉松娣女士曾向遠道求助的親戚、朋友、路人分享存藏已久的糧食。不久,陳氏經營的永青餐室遭日軍佔用,成為民政官員用膳的地方,陳家轉為服侍日本民政、總督部官員等食客的傭人。而劉女士的兩名兒子陳耀南及陳耀芳,冒着生命危險,借助居所的地理優勢,於天台觀察日軍船隻活動,向英軍服務團提供情報,並且以居所作為基地,協助製造無線電發報器。
    • 陳氏兄弟同為協助盟軍取得最終勝利執行保衛香港的重任而犧牲生命,陳家亦曾遭日軍囚禁,而彌敦道190號成為這段消失歷史的線索,見證華僑參與保衛香港的貢獻,亦是戰時華人與日軍周旋、華人互助求存的歷史遺跡。


    2. 建築價值
    • 彌敦道190號外觀混合兩種建築風格,具香港建築特色,而內部空間使用上近似華南地區的店屋。
    • 面向彌敦道的正立面,採用20至30年代歐美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設計。建築正立面頂的三角形山牆,以及兩端柱身堆疊的直紋飾,為裝飾藝術風格最為標誌性的特徵,是戰前香港民間建築緊貼國際建築潮流的憑證。
    • 面向柯士甸道的側立面,則以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元素修飾,包括長廊露台欄杆的通花圓紋、露台的頂與底及開往露台的門與窗框的花線裝飾。


    3. 原真性
    • 建築物的外型、外部裝飾、整體格局如樓梯位置、天台、露台和陽台,大致保存完整。
    • 50年代至80年代,彌敦道190號內部空間因應不同店面曾作出改動,包括住戶樓梯、露台地面、天台壁爐煙囪、陽台空間,後者屬可逆轉的改建。
    • 於2009年業主進行的維修工程,有助還原建築於建成初期的面貌。

    4. 罕有程度
    • 彌敦道190號建於1932年至1937年間,屬戰前洋樓,亦是尖沙咀唯一擁有騎樓柱的戰前洋樓,以及全港僅存三座有多層長廊露台的直角轉角戰前樓宇之一,實屬罕有。
    • 依據目前文獻記錄追查,彌敦道190號為陳耀南及陳耀芳兄弟執行情報工作的基地,是全港唯一僅存與日佔時期英軍服務團情報行動有直接關連的民間建築。
    • 地舖永青餐室亦見證日本憲兵部佔用民間住宅作為戰略部署或生活用途,鄰近擁有相關歷史的民居已遭清拆改建,相信彌敦道190號也是目前九龍半島僅存記載日本憲兵佔用民居歷史的建築。

    5. 組合價值
    • 以往評估「組合價值」的準則是過於狹隘,多只以地域位置為基礎。
    • 原有組合以鄰近區域西式建築作為劃分,但彌敦道190號於日佔時期的歷史脈絡,包括日軍佔用的經歷、接濟同胞的行動、與鄰近憲兵部、民治部、總督部等官軍活動足跡的互動和觀察,能夠與更廣泛地區的歷史建築及古蹟組合,展現更完整的歷史全貌。如被日軍改為鹽糖倉庫的威靈頓街120號(一級歷史建築)、轉為救濟難民收容所的述卿書室(一級歷史建築)、被徵用為民治部九龍地區事務所及職員宿舍的前九龍英童學校(法定古蹟)等。
    • 此外,彌敦道190號與同位處九龍半島的其他唐樓和洋樓包括荔枝角119號(法定古蹟)、深水埗欽州街51、53號(一級歷史建築)、太子道西190至204號、210及212號洋樓群(二級歷史建築)等,皆為二十世紀初本地住宅樓宇及其發展過程的重要代表。


    6. 社會價值
    • 彌敦道190號的建成與首任屋主劉松娣女士「落葉歸根」的觀念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陳氏作為美籍華僑,選擇定居香港落地生根,為柯士甸道一帶帶來第一間西式餐廳——永青餐室,日佔時期更有家庭成員自願加入保家衛國的情報任務,190號反映了早期華僑對鄉土的嚮往,以至愛國情懷的展現。於190號出生及成長的陳燕萍女士,是活著的歷史見證,填補遺失的歷史片段,見證190號紮根華人社區的起源與發展。
    • 雖然自1970年代,彌敦道190號由民宅及家庭式經營餐館轉為商用建築,但在外觀原貌不變的前提下,建築的內部空間配合不同時代所帶來的商機,靈活轉換成各式各樣的商鋪,成為區內發揮商業作用的地標,緊貼時代發展的步伐。

    *    *    *

    彌敦道190號的歷史發現填補了日佔時期歷史論述遺失的段落,證實其歷史價值遠高於原來報告所記錄的資料,有重新評估其價值的需要。作為重要的城市景觀,現存戰前唐樓及洋樓建築不足戰前的1%,是次「彌敦道190號文物價值評估報告」亦是作為社會討論重新審視本港現時戰前唐樓及洋樓評級的基礎,探討如何更全面、更合切地評估建築的歷史價值,集思廣益建構更理想的保育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