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現同人微旅行.最終回

隨住疫情緩和,活現香港嘅實體團終於回歸!與此同時,《活現同人微旅行》都嚟到最後一集啦。之前介紹過美食靚景建築空間,今集又會同大家暢遊邊啲香港好去處呢?

葵涌:荒廢的女童院

家住荃葵青嘅 Meiling,一講到區內嘅得意地方時,腦海立即浮現起葵涌有一座荒廢已久嘅歷史建築 — 佢就係外形好似一棟西式大宅嘅前葵涌女童院。每次經過嗰陣,Meiling 都會覺得好好奇!斑駁嘅外牆生滿藤蔓同雜草,盡顯歲月痕跡同神秘嘅感覺。除咗主樓,入面仲有車庫同教堂。不過呢座咁有歷史但又好少人知道嘅建築究竟內含乜嘢乾坤?經過一輪明查暗訪,發現原來呢座咁似大宅嘅地方原來係見證住香港女權運動嘅重要地點!

前葵涌女童院外部 (鳴謝空城記借出相片)

大家有無聽過「妹仔」?佢地近似今日嘅家庭僱傭,不過處境就凄慘得多。喺戰前嘅香港,妹仔處身於社會最低層,被當成商品咁買賣,一生辛苦勞累,毫無自由權益可言。去到20世紀,開始有人發起廢除妹仔運動。為咗保護婦女,救世軍買咗呢度開設培德院,為2至23歲被遺棄嘅婦人同女童提供安身之所,然後喺1971年將設施改為葵涌女童院,輔導12-16歲犯事嘅女童,教育佢地去重投社會。雖然建築獲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但係廿幾年嚟,女童院已經唔再營運,而入面幾幢主建築亦日久失修,所以不知不覺變成一座荒涼嘅廢墟。

前葵涌女童院內部 (鳴謝空城記借出相片)
前葵涌女童院內部 (鳴謝空城記借出相片)

筲箕灣:漁民文化之地

住喺港島東嘅 Olivia,最近放假鍾意喺筲箕灣玩。開埠前,筲箕灣已經係香港島北岸最大嘅漁村,時至今日仍然保留咗唔少漁民傳統習俗。為咗了解更多,Olivia 就喺譚公廟同岸邊漁船,嚟咗一趟筲箕灣微旅行。

譚公廟對出有一座香爐,原來佢係供奉住一塊⋯⋯大石頭?好耐之前,曾經有座巨石矗立喺筲箕灣,相傳佢係譚公嘅寶印,所以就一併喺譚公廟供奉埋,可惜今日已經見唔到巨石。咁譚公呢?原來佢係「漁民之神」,本身來自惠州,可以預測風暴,甚至呼風喚雨,所以漁民出海前,都會參拜譚公,祈求風調雨順。若果譚公顯靈,就代表漁民當日唔應該出海。相傳譚公12 歲便成仙,自此長春不老,到 80 歲仍然 keep 住童顏,所以而家廟入面係供奉住一個細路嘅雕像 — 名乎其實係一個「譚仔」!

譚公廟 (i)
譚公廟 (ii)

離開譚公廟之後,Olivia 最鍾意喺岸邊睇漁民賣魚。呢啲小艇嘅漁民會趁住週末下晝海濱人多嘅時候駛埋岸賣魚,好彩嘅話會會搵到俾街市平嘅新鮮海鮮。

講到漁民最重要嘅工具,就一定非漁船莫屬。佢既係用嚟出海打魚,亦係大部分漁民嘅居所。60 年代,香港三百萬人口之中,超過十五萬人喺船上生活。唔少水上人係漁民,隨住時日過去,有啲漁民寧願把船繫在岸灘,並且搬入木棚屋入面定居落嚟,沿海呢一帶慢慢變成寮屋區,直至 80 年代先至轉變成公共屋邨及居屋,好似耀東邨、興東邨等。

岸邊艇戶

北區:隱秘風光

最後有請 Paul 壓軸出場!Paul 想介紹嘅唔係社區嘅一角,而係整個北區!兩年前開始,佢因着與其他機構嘅合作,前後踏足咗北區十幾次,每次都會走入唔同角落,由上水、粉嶺,到塱原濕地、沙頭角,佢統統都留低過腳毛。究竟北區有咩好睇?

Paul 對北區最大嘅感覺,係呢度好青蔥好靚,四季皆宜。走入北區,會發掘到唔少村落。大家未必聽過「松柏塱村」呢個名,但係應該都聽過知名練馬師簡炳墀嘅大名 — 原來佢除咗策馬戰績彪炳,仲做過松柏塱村長!村公所都有佢嘅名,佢嘅大宅都係位於村內。松柏塱由五個宗族建立,所以總共有五間相連嘅五姓族人祠堂,好特別架。身處村中,時間好似停留喺舊時。

松柏塱地標 — 博文學校

另一條 Paul 常去嘅村落係燕崗村。佢位於塱原濕地隔離,同樣係每一次探訪都有新體會。有一次 Paul 就一嚐夜遊嘅感覺,黃昏時份對住一片濕地,景色都好醉人架!

塱原濕地

提起沙頭角,大家可能會熟悉多啲。佢現時係禁區,聽落好生人勿近,但其實內裡景色怡人,環境寧靜,生活寫意。正因為咁,活現香港有份聯合監製嘅電影《緣路山旮旯》,其中都有唔少段落係喺沙頭角拍攝!經過多年爭取,未來沙頭角有望有限度開放,遊人終於可以一睹沙頭角的風采。

谷埔,位於沙頭角旁

挖掘得夠深入嘅話,睇似山旮旯嘅社區,其實都好有旅遊價值。經過一連三集微旅行之後,大家不妨搵個不一樣嘅角度,多啲發掘身邊社區嘅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