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現香港對古諮會1950年戰後歷史建築評級會議提出三項訴求

公開信全文(只備英文本)


據悉古物諮詢委員會(下稱「古諮會」)將於本月舉行「集思會」,為評估香港戰後歷史建築探討未來方向。有見及此,活現香港提出三大訴求,促請有關當局加強對戰後歷史建築的保護,並改善歷史建築的評級機制。

其實,古諮會在五年前(2015年12月19日)亦就同一題目舉行「集思會」,但諷刺地五年過去,戰後歷史建築保育的工作仍停滯不前,幾乎沒有任何寸進,而由於2013年古諮會決定對1970年或之後落成的建築物不作評級,令香港戰後建築更陷風險。

香港不能再落後於全球保育戰後歷史建築的趨勢。其他城市顯然在這方面有重大躍進,例如新加坡近日就保育了當地現代建築地標黃金坊(Golden Mile Complex)。

活現香港對有關當局的三大訴求:

1. 加快步伐保育1950年後落成的歷史建築

政府現時的立場是要等待「1,444幢歷史建築」的評估工作完成後,才會開始為1950年後落成的建築物進行審查及制定評估準則。儘管古諮會主席在2019年5月接受南華早報的訪問時承認,就保育1950年後建成的歷史建築,我們正與時間競賽(”we are racing against time”)。

戰後建築很大程度上定義了香港的城市風格,但在過去一年,香港已有兩幢現代主義地標被清拆,分別是銅鑼灣的怡東酒店和灣仔的友邦大廈。其他屬同一年代的標誌性建築,例如中環的郵政總局和香港浸會大學的大學會堂,可能不久亦會遭遇同一厄運。

前古諮會委員兼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主任何培斌教授近日在評論中指出,「保護香港戰後歷史建築的工作必須與1,444幢歷史建築的評估工作同步進行,並得到同等甚至更大的重視。」

我們懇請古諮會作出公開承諾,優先考慮並加快1950年後落成的歷史建築保育工作,而不是拖延到完成1,444幢歷史建築的評估工作,才開始大規模評審戰後建築。

2. 改革現時由五人組成的歷史建築評審小組(「專家小組」)

在2016年皇都戲院評級的爭議中,古諮會的「專家小組」最初將該建築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即屬最低的級別。該次評級爭議揭示,「專家小組」對皇都戲院的評級妄下定論,缺乏應有的專業知識與視野來公允審視文物建築價值,例如「專家小組」成員僅按建築物落成年份(樓齡)來衡量一座建築歷史價值的高低,完全忽略了其社會價值和集體回憶的重要性,以及現代建築的特色。

如果當日皇都戲院的建議評級沒有受到公眾審視,揭視古諮會「專家」對歷史建築的狹隘之見,這座香港瑰寶可能已難逃推土機命運,在歷史中消失。這座文化地標最終被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現在將由新業主活化,這清楚證明改革「專家小組」刻不容緩。

古蹟辦於去年新增了一個七人小組為1950年後落成的建築物評級(「戰後建築普查」)作準備工作。我們希望得知這個七人小組是否具備對現代建築的專業知識及評核經驗,以及小組是否包括「專家小組」的五名成員。

同時,我們促請古諮會改革及擴闊「專家小組」,按不同類型的建築物而邀請真正熟悉相關範疇的專家進行評審,以確保香港的歷史建築能得到全面、公允和專業的文物價值評估。

3. 公開「專家小組」的歷史建築評級「評分紙」 

2016年「專家小組」建議皇都戲院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引起公眾嘩然,我們多番向古蹟辦追查究竟,但「專家小組」的討論過程和決策均欠缺透明度,建議評級背後原因依然成謎。

我們懇請有關當局日後公開古諮會「專家小組」的歷史建築評級「評分紙」,以提高評審過程的透明度和問責性,當中的三個重點如下:

第一,「專家小組」有責任說明其對一座歷史建築的評級邏輯和理由。 

第二,向古諮會提供「評分紙」可協助成員準確掌握「專家小組」的評審準則,提高評級討論的效率和意義 。

第三,古諮會為一座歷史建築評級後,會進行一個月的公眾諮詢。可是,儘管公眾能查閱古蹟辦對歷史建築的書面評估報告,古諮會的評級討論以及「專家小組」的評級理據,均沒有任何記錄供公眾於諮詢期內作考慮。

結論

目前香港的戰後歷史建築保育存在重大的系統性缺陷,因此,我們懇請古諮會認真考慮我們的三項建議,真正保護香港的戰後建築遺產。

活現香港
2020年12月10日